惑』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部署甫定,东方天际晨曦微『露』,决战的一天悄然来临了。
赵军对潜伏的汉军毫无觉察,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窃窃哂笑,认为韩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因而对汉军更加轻视。因为兵法明确规定,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韩信反其道而用之,岂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后,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帜,携带仪仗鼓号,向井陉口东边的赵军进『逼』过去。赵军见状,果然踌躇满志,离营迎战。两军戈矛相交,厮杀了一阵子后,韩信就佯装战败,让部下胡『乱』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岂肯轻易放过机会,于是就挥军追击,倾全力猛攻背水阵,企图一举全歼汉军。
汉军士兵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战,个个拚命,赵军的凶猛攻势就这样被抑制住了。这时,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二千轻骑则乘着赵军大营空虚无备,突然出击,袭占赵营。他们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插』汉军战旗,一时间红旗林立,迎风招展,好不威风。
赵军久攻背水阵不下,陈馀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这时赵军才猛然发现自己大营『插』满了汉军红『色』战旗,老巢已经易手。这样一来,赵军下顿时惊恐大『乱』,纷纷逃散。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当即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赵军仓皇向泜水方向败退,被汉军追,结果全部就歼,陈馀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井陉之战,韩信大获全胜。
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最强劲的敌手,为下一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这虽然是一次战役规模的战争,但却有着战略『性』质的地位。
井陉之战,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这一心理状态,“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精彩篇章。
灭赵后,韩信准备继续进攻燕国。他召集将领们讨论战法。采纳原赵国谋臣李左车建议,休整兵马,安抚民众,摆出欲强攻燕国之势,再派使臣向燕王陈述利害,遂不战而降燕。齐王田广为阻止韩信军东进,屯兵历下。刘邦遣郦食其游田广。田广欲降汉,撤去历下守军。
公元前二零三年月,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田广向楚求救。项羽以龙且率兵号称二万救援齐国。楚将龙且二万人马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淮水对峙。一月,韩信与齐、楚联军战于潍水。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夜在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淮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汉军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尽占齐地,直接威胁楚都彭城。
韩信攻占齐地后,项羽恐慌万分,连忙派人去游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其反汉联楚,被韩信所拒绝。
此战是楚汉战争的关键一役,韩信灵活用兵,率军东向两千余里,从东、北两面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牵制、分散了楚军,减轻了汉军正面战场压力,同时也获得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为刘邦获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