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别了,我家那口子早上自己做的手擀面,臊子齁咸不吃完还不行,唉,甭提了,说正事,待会你跟我到社长那去一趟,说是上面下了什么新任务,好像还挺着急的。”
怕老婆这件事好像已经成了老沈的条件反射,嘴上才刚抱怨了几句就自己脖子一缩,回头望了眼空荡荡的走廊,这才放下心来,但到底还是不敢在背后吐苦水了,只好赶紧把话题扭回到工作上。
在处处争光荣的年代,每个人都想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更何况还是在新华社这种最根苗正红的地方。
赵阳就是那种有知识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从人大新闻系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凭着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接连参与了好几个大事件的报道。
尤其是年头撰写的那篇关于“邓公南巡深圳”的特别报道可谓是一战成名,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记者一下子就在行业内立稳了脚跟。
鲜花掌声簇拥之下,赵阳反倒更加低调,他始终认为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作为新闻工作者本就有责任将其记录并广而告之。
所以今天这后半顿的早饭吃得格外仓促,到最后赵阳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一边收拾笔记本准备出门,一边向李燕保证晚上肯定早些回来带她去吃烤鸭。
从家属楼出来,右手边就是汽车房和篮球场,整齐排列的洋槐白花缀满枝头,醉人的香气带着丝丝甜味随风飘荡。
再往前就是小食堂,旁边栽着一棵冠如华盖的大桑树,听社里的老人说五六十年代那会,还能亲眼看到蚕宝宝的生命轮回。
穿过工字楼前花园的时候,赵阳还看到几个皮娃子追着蝴蝶在跑,那幅欢呼雀跃的画面,完全就是大院几十年如一日的生动写照。
“这就来了?不多陪你媳妇一会?女人怀了孩子就更怕孤单,听老哥一句话,别仗着年轻就老把家庭放到事业后面。”
老沈站在仁义楼下面抽烟,看到赵阳过来赶紧掐灭,这么小心纯粹是因为怕三手烟影响怀孕的李燕。
“沈哥,放心吧,李燕不是那种人,她一直都很支持我的工作。”
“而且现在整个国家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我感觉浑身都有一股用不完的劲,恨不得走遍大好河山的每一寸土地,把那些最动人的事迹都写出来。”
年轻的赵阳听不懂老沈的话里有话,只是一味讲着自己的雄心壮志。
那越发激昂的声音回荡在仁义楼的红柱砖墙间,就好像他当年第一次在北京天安门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广场上所有人共同高唱的国歌一样响亮。
老沈没再多说什么,他加快步子来到二楼的一间普通办公室前,在得到回应后才推门而入。
“小沈,小赵,来啦,快坐,要不要尝尝我老家刚寄来的茶叶,正宗蚌龙普洱,在北京可不常见哦。”
很难想象屋子里这位儒雅温和的老人掌管着中国最大的新闻机构,原本在案头整理文稿的他放下手中的钢笔,起身就要亲自泡茶。
老沈吓得一个激灵,上前两步抢过茶具,很快三杯清茗冒着袅袅热气被放在了桌上,而赵阳也从穆老那听到了这次紧急任务的全貌。
“两个月前,我国驻美大使向美国政府提交了《南极条约》的加入书并顺利通过,作为条约的缔约国,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的第十二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将邀请我们以观察员身份参加。”
“昨天上午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组建以外交部、极地科考专家和记者为成员的代表团,经过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决定,由我们新华社派遣人员全程报道此次会议。”
“小沈,小赵,你们之前在深圳和唐山的工作都很出色,社里也希望再加加担子,这次你们既要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也要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