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心不乱,一个是没有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有两种差别的功德:一个是为未来种下一个成佛的因种,一个是今生就能够成就三不退。这是「破疑」,这是本科(丙一正示无上因果)的第二段。看最后一个「诫劝」:
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
蕅益大师很诚恳的说:希望所有的出家、在家,通达教理的、不通达教理的,对于信愿持名的法门,它的下手至「简易」、至「直捷」,它果地的功德最「无上」、最「圆顿」。
你对这个法门,不要把它看做太「难」,它讲一心不乱、信愿具足,这何等的难!而「辄生退诿」;你也不要把它想得太简单,反正临命终等人助念,「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这句佛号太简单了,我要找一个更深妙的法门,我这个人的个性就是要修复杂的,我要观想、观像。「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这个佛力的境界太深了,不敢承当,我还是观我的五蕴身心,这个比较简单。破除我们对净土一种难、易、浅、深的四种障碍。总结:
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所以说这个净土法门,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不可思议」这句话就是说:你这个人布施、持戒,下辈子成就了一个诸天的可乐果报。诶,这件事情可思议,因为你布施、持戒嘛!你有这个因地、有这个天上的果报,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说你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念了一句佛号,往生到极乐世界,那是一个什么境界呢?那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那是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的确不可思议。你说你因地这么少,你怎么念一句佛号,那个声音不是很短暂吗,为什么短暂的因地,有这么广大的功德呢?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所以蕅益大师后面会讲到。我们如果不能破除小大的这种执取,我们总是认为:你的因地这么小,果报这么多?有这种小大的执取啊,你很难把佛号念好。所以它这种念佛是华严的思想,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这个不可思议的关键在什么呢?
因为你所念的名号,这个万德洪名、这句佛号虽然它是小,但是你可知道这句佛号是什么意思吗?这句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它具足无量光的功德、它具足无量寿的功德,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这不是小跟多的问题,这是功德的问题,小东西也可以具足大功德的。我们这一念心也的确不可思议,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当,我们这一念心也具足无量无边的德能,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两个不可思议的东西一接触啊,所以也就是「持一声不可思议,持百千万声不可思议」。
我们刚开始,也不妨先从事持下手,因为这个心性的功德力不可思议啊,的确不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对大乘经典,对《法华经》《华严经》这种一心的思想,没有长时间的熏习;我们经常观察我们这一念心,经常起烦恼(诃──),观久了对自己都没有信心。观我们这一念心,它不是起烦恼、就是业障,从来没有看到这一念心有什么功德相貌。(诃──)对自己就会产生像印光大师说的:唉呀!我是业障凡夫,绝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不过慢慢慢慢的,你烦恼淡薄以后,你再去读《法华经》,你会有不同的感觉,你会知道你这一念心就像莲华一样,含摄无量无边的功德在里面。
所以我们刚开始不妨从事持,先相信弥陀的名号不可思议。但是慢慢的,你念佛的时候你总是会增长,因为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运转,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慢慢的你这个业障消灭了以后,你心的堪能心强,你再来看《大正》经典,那你感受会不一样,你就敢承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