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1集(2/7)

你刚刚在前面「正释」的时候说:这句佛号当下圆满具足,「不劳观想」、不必参究。为什么不劳观想呢?他提出这样的疑惑。看蕅益大师怎么回答:

    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蕅益大师说:其实执持名号的法门,正是出自「《观经》」。怎么说呢?《观经》刚开始的时候,它引导我们这一念心,去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宝树、楼阁、宫殿种种的庄严,乃至于正报的庄严。这个正报的时候,在这个第九观,所谓的「胜观」,「胜观」就是胜应身,观察佛的胜应身。它这个地方所描述佛的胜应身,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万亿那由他的恒河沙由旬,这个身高。他的光明相呢?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当中遍照无量众生摄取不舍。我们「凡夫」的「心力」,很难作这样的观想,太过于微细、太过于复杂。所以佛陀的慈悲,就在第九观讲过以后,在「第十三」观当中,又「开」出「劣像观」,所谓的劣应身,就是丈六八尺的比丘相,跟我们人长的高度差不了多少。这个是讲到佛陀的为实施权。

    但是「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虽然十三观当中的劣相观,已经很接近我们凡夫的情况;但是「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就是说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要去造作的时候,不管是在三宝的境界造作、或者是在各式各样的境界造作,我们的心中受到三层的障碍:第一个、烦恼会障碍你,你的昏沉、掉举会障碍你;第二个、你内心当中的罪业,这个罪业有扰动性,它会障碍你;第三个、你的果报体,老病死会障碍你,你身体的病痛,它会障碍你修观。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去作劣相观。所以佛陀慈悲,在十六观当中又「大开称名之门」,在第十六观当中告诉我们念佛名号,乃至十念,这第十六观,这是佛陀在《观经》施设的方便。

    在本「经」当中,「因」为「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本经当中,主要是强调持名,强调《观经》当中的第十六观,它的理由是:因为「末世障重者多」。我们既然会生在末法时代,我们的三障特别的重;但是没关系,「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是我们内「心」所造「作」的,也未尝不是我们内心所显现。所以「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在创造因果的时候,在大乘的思想说: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就是说这个因果的成立,跟你内心的状态,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比如说三归五戒的法门,这个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或者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个三归五戒的法门,我们一般内心去操作这个法门的时候,它能够出现人天的果报。但是假设你能操作的心,是依止着菩提心、依止着一种大乘的正见,你以这样的心去操作三归五戒的时候,它所出现的是一个成佛的资粮,就不是人天果报。所以关键点就是「能操作的心」。

    所以我们看密宗它的本尊相应的修行,也是这个意思。你看敦珠仁波切,敦珠仁波切在教我们修本尊相应的时候,他提醒我们说:你去观察普贤菩萨,你观察普贤菩萨,有些人把普贤菩萨想得很复杂:他这个福报大,作了很多的相貌、作了六牙白象、各式各样的庄严。有些人他心力羸弱,他只能把普贤菩萨想成一道白色的光明。敦珠仁波切说:这个都不是重点。你把他想得多么的微细,或者只是一个粗概的光明都好,重点在于你要能深信你心中所想的,他就是普贤菩萨的功德。假设你内心当中,你不相信你心中所想的相貌是普贤菩萨的化身,你想这个根本就不能成就本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