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0集(6/8)

不乱的时间多。

    再看「一心不乱」,蕅益大师分成两部分,先解释「一心」,再解释「不乱」。看「一心」: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

    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管「事持、理持」,总之你把这句佛号的操作「持」到「伏」,这是一种状态,把「烦恼」给「伏」住了;其次「除」,把烦恼给消灭了,消灭「乃至」到「见思」脱落,这都是「事一心」。所以这个「事一心」,蕅益大师判定的范围非常广大。就是你最低标准,能够折伏现行烦恼,就是伏,伏烦恼,这也是事一心;最高达到见思烦恼的脱落,这也是事一心。这个范围很广,从凡夫的折伏现行烦恼,到圣人的见思脱落,这一个大范围都叫做事一心。

    「理一心」不乱,「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是你在操作佛号的时候,能够达到「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这个「心开」,这个地方的「心」能够被打开、被破坏,这个「心」指的是无明妄想,无明妄想那个乌云被破坏掉、被打开了,这个时候自性的光明显现出来,这个是「理一心」。

    一般在我们修行的方法当中,不管是天台止观、唯识止观:一般讲「事一心」,是偏重在定门,这事相上的无分别住,一种三昧的力量;这个理一心则偏重在慧门,这种大乘圆顿止观的慧。

    但是在净土上它不是这样子安立的,从蕅益大师的看法:因为不管事一心、不管理一心,你在操作的时候,都有信愿,这个信愿本身就是观慧。所以他事一心也能够伏、也能够除烦恼,就在这个地方。他在这当中操作佛号,他一定要有信愿的观照在里面。只是说他到达的标准不同,他这个「事」也有智慧、也有禅定,这个「理」也有智慧、也有禅定,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个是讲「一心」的情况。当然这个地方主要是讲临终的时候,临终的时候要达到一心,最低标准要能够伏烦恼。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这个地方解释「不乱」。就是说你这种一心的状态,要能够「不为见思所乱」就「事一心」。所以我们讲带业往生,他带的是一个业种,不能带现行。就是说你在操作佛号的时候,这句佛号的相续,不能被见思所破坏,你念念之间,每一句佛号,都有深信切愿的观照光明在那个地方现前,见思烦恼不能活动,只能够带业种,不能带现行,这个地方是「事一心」。达到「理一心」那更高了,「不」落空有「二边」,这个是「修慧」。

    不落空有二边,就是说你相信极乐世界不离开你现前一念心性,简单的说就是「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无量无边的庄严,是不离开你一念的清净心所显现。「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你这一念理性当中,具足庄严;而所有的庄严,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

    套一句古德的开示:「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他内心当中是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这样子讲,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那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原来你在念佛的当下,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也不可思议,两个都不可思议。所以你的果报也不可思议,就会有这广大的正报寿命、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是这样子来的,这个因果就是这样来的。

    你为什么以后会有这么广大的正报寿命、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呢?因为你在因地念佛的时候,你依止的是现前一念的清净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时空无尽;所念的佛号无量光、无量寿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功德就是这样成就的,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往生因地的各别解释,蕅益大师把它分成闻思修三慧,先成就信愿,然后持名,然后持名当中达到「伏除」烦恼,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无上的因。再看无上的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