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0集(4/8)

个事相的执持就是说,这个人也是很难得,他相「信有」,这个「有」就是存在,有「西方阿弥陀佛」,他内心当中很诚实的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他相信。但是他这样的相信,是一种事相的相信,没有把这种相信的境界,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换句话说,他相信离开了一念心性,另外有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跟我们这念心,完全是不相干的,心外求法,是这个意思,就是「事持」。

    这种情况,他为什么会相信呢?因为他「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地方是净土宗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观经妙宗钞》很详细的解释这两句话,我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明。这句话的一个观念,「是心」这个「心」指的是现前一念心性,也就是我们现前一念明了分别的心性。这个「作佛」是讲修德,这个「是佛」是一个性德。我们这一念心基本上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是「作」,这个「作」就是造作,它不是在一种寂静的状况,它是在那个地方活动。是在什么境界活动呢?「作佛」,它是在佛的境界活动。这一念心,或者观想、观像弥陀的相好,或者忆念弥陀的功德,或者是忆念弥陀的名号,就是说他这个一念心在阿弥陀的境界活动,在这个地方思惟观察、观察思惟,这叫「是心作佛」,这一念心有一种修德。

    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是心是佛」。他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活动的当下,他这一念心就有事情要出现了,就是这一念心念念成就佛的功德庄严。「是心是佛」,这个「是」者,成就也,他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就在它活动的当下,它就创造了一种七宝池、八功德水,依正二报的功德庄严,就在佛境界活动的时候,念念成就,就是他的自性功德表达出来,就「是心是佛」。这个「是心是佛」是性德的彰显,这个「是心作佛」是修德的造作。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作一个简别,他说:如果你只强调「是心作佛」,而不强调「是心是佛」,说「是心作佛」,但是你不知道「是心是佛」,这样心外求法,执事昧理。就是我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造作,这个功德不是我内心出现的,是另外有一个功德,这心外求法,执事昧理。如果你强调「是心是佛」,而忽略了「是心作佛」,这个是执事废理,自然外道。我内心当中,本来就是佛;但是你内心当中本来就是佛,你不在佛的境界操作,他的性德彰显不出来。所以这两句话必须同时具足。

    所谓的「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修不二。」就是说我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操作,也由我这一念心念念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简单的说「妙因妙果,不离一心」。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不管是果地的成就,都是由我一念心所造作、一念心所显现。就是说这个「事持」的人,他不能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但是他也非常难得,「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他说:离开我这一念心,佛当然不可能存在我的心中,因为我的心是如此的污秽,如此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佛是这么光明的境界,怎么会存在我的心中呢?那他存在哪里呢?他存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那么遥远。

    没关系,我也是愿意去,我「决志愿求生故」。那个心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就像一个流浪在外的儿子,离开了家庭,三餐也没饭吃,做乞丐,风吹雨打,也没有一个房子可以遮蔽。他内心当中,不断的忆念他的故乡,乃至他的母亲一样,像这样的一个心情。这种人基本上,他的念佛是一种信心,信行人。他这个信的建立,我们讲三力不可思议,他偏重在佛力跟法力──本愿功德力的摄持跟名号功德力的加被,他对这个自性功德力是不能明白的,不能明白自心本具无量的功德,不能明白这个道里,所以叫「事持」。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这个人圆满的相信三力不可思议,他相信「信阿弥陀佛」是真实的存在。阿弥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