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趣、四生」,你是以什么果报体出现都没关系,乃至你这一念心当中,摄持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像「五逆、十恶」也没关系;但是你必须有「善根」,就是你必须对佛号有信心、有愿力,这是个关键。
你必须具足净土的善根,这样子你就有资格来操作这句佛号,就是说你有资格念佛了,你有这个标准来念佛。这个是在简别能持的心,他必须有善根,而且这个善根必须「成熟」,这个「善根成熟」就是他已达到一个标准。其次,我们简别我们所持的法门,什么是我们在修行的法门呢?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本经当中所修的法门,就是「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所以这当中所操作的法是弥陀的名号。「弥陀」的名号是一个「万德洪名」。什么是「万德洪名」呢?就是「以名召德,罄无不尽」。简单的说就是以一句名号,来总持阿弥陀佛所有依正二报的功德,而这样总持的情况是「罄无不尽」的,这个「罄」就是收摄,而没有遗失的情况。所以在本经当中是「以执持名号为正行」,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
这个「观想」,它也是跟弥陀感应的方式,就是观想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相貌。这个「参究」就是禅宗的参话头,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时候我们不是对佛号生起归依的心。你不是生归依的心,那你念佛干什么呢?我是假借这样的造作,使令内心当中造作,去创造佛号,我回光返照念佛是谁?刚刚在念佛的是谁?我为什么能够去念佛?从这个内心的作用当中,去回光返照那个内在灵灵觉觉的本性,这个就偏重在自力法门,这是禅宗的方法,它偏重在参究念佛是谁。这个都不是本经所收摄的,本经是「以执持名号为正行」。
这个地方值的我们注意的,就是说这个所持的法门,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开示说:念佛法门,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但必以信愿持名为正行,其他法门为助行。
就是说我们在修行净土的时候,你容许持大悲咒来破障,你也容许兼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你也容许念地藏菩萨的圣号,都容许,也容许你修种种广大的布施、持戒、忍辱等广大的万善来庄严净土,都可以的,「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但是这当中有一个地方你要注意,你这一念心在操作无量无边法门的时候,你要以佛号为正行。就是站在跟弥陀感应道交的角度,这个弥陀名号是跟弥陀感应的一个正因,主要的因是弥陀名号。比如说你持大悲咒也是可以;但是你持大悲咒,它在净土的一个定位是至心回向,它之所以能够庄严你的净土,是靠回向力。
所以印光大师说:你不念佛兼修其他的法门,这个其他的法门是靠回向。比如我念观世音菩萨,可不可以庄严净土吗?可以,的确是可以。但是因为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跟弥陀的本愿是不相应,不相应怎么庄严净土呢?「至心回向」,靠你的广大信心跟愿力回向下去。印光大师就提出一个重要的看法,他说:凡夫至心回向不容易,我们内心的信愿,往往夹杂着对三界的贪爱。所以这么一回向下去,就要扣掉一点所得税了。可能你念了一百句观世音菩萨,你的功德是六十句乃至七十句;你念一百句佛号,念念的跟弥陀本愿感应道交。
印光大师说:念佛不必至心回向。因为念念的跟弥陀本愿相应,它本来就是往生的正因,你干什么要回向呢?它的方向本来就趋向弥陀的本愿,不必再回转导向再去做回向了,不必了。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慈悲,「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念佛,不要说:唉呀!这句佛号那么简单,这个力量够不够啊?这样的功德是不是可以庄严净土啊?果然不能庄严净土。为什么呢?因为你怀疑,这个功德在你的心中不能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内心一定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