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4集(4/7)

铺路,为后来铺路。

    「别教」对「四谛」的看法是「无量四谛」。因为前面两教的四谛法,完全建立在业感缘起;这个别教的四谛法门,它有业感、也有心识,它说这个心有阿赖耶识(业识),阿赖耶识能够受业力的熏习而有变化。当我们创造了杂染的业,阿赖耶识它就变化生死的境界出现。当我们栽培无漏戒定慧的业来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出现了涅槃的境界。这当中有业、也有心识,这是「无量四谛」。

    这个「无量」就是无量的差别,它这个四谛法门,苦集有无量的差别。前面的苦集,但讲三界的生死,三界的因果。到了别教的四谛法,这个苦、集二谛是通植九界的因果,就是九法界都是苦,是不随顺真如佛性都是苦。这些苦是怎么来的呢?是无明妄想而来。集,包括三界的烦恼,也包括界外的烦恼。所以这个别教的四谛,在观察染净因果,就看得更广大,这个范围更广大,看到十法界的染净因果。

    「圆教」的是「无作四谛」,就更高明了。因为前面的藏、通两教,是约业感。别教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当中也包括了业力、也包括了心识。这个「圆教」完全是讲心,不讲业,讲当下。这个「无作」两个字,你要弄明白,才能够知道圆教的看法。什么叫做「无作」呢?就是整个染净的因果,完全是称性而起的,没有一个造作者。说怎么会有死呢?因为真如在迷,一念的迷,生死浩然。怎么会有涅槃呢?一念的悟,轮回顿息。就是都是一个真如本性,离开了真如本性,没有其他的东西。所以这个圆教对于染净因果的看法,那是非常微妙的,就在你一念之间。

    说你现在一念之间颠倒了,你就是在生死了;你现在能够受持《法华经》,能够观察诸法实相,你这个时候就是涅槃。我现在这个果报体还是生死,不是,你就是涅槃。当然它这个地方也有阶位,你这个涅槃是什么涅槃呢?名字位的涅槃,你已经是入了名字位涅槃,或者是相似位、观行位、分证位、究竟位,它有六即。虽然你是名字位的涅槃,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你已经有涅槃的气氛。因为你假借语言文字去观察诸法实相,这个时候,你已经慢慢的在背弃你的无明妄想。

    所以圆教人对生死涅槃的看法,完全依止现前一念,他不谈过去、也不谈未来,你过去造了什么业那不管,去看当下,当下的念头,现前一念心性。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法门。

    在天台修假观,一念三千,就是你一念三千,你一念在迷,三千都是颠倒的。十法界十如是,你所现的境界都是颠倒,都是颠倒相。一念的悟,三千都是清净的。所以圆教的思想,它真如所变现的法是不能分割的,一念的迷,全体在迷,全水成波;一念的悟,全波即水。他对法界的观察是全面性的。贪为法界,你种了贪烦恼,虽然你去造善,一切法趋贪,你整个布施、持戒都带了贪的气氛。所以圆教的思想,它这个观心法门是很妙的。而事实上这样的一种观察方法,是最合乎真实相的,最了义。这是圆教对于四谛、对于染净因果的建立,他认为就是你一念心所建立的。

    料简四土

    这个四谛就是有这样的差别。这样的差别,我们就会问:我们到了极乐世界,那么多的鸟在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演说四谛法门。到底它为我讲的是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还是无作四谛呢?到底跟我讲什么四谛呢?这当中蕅益大师有说明:

    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

    这个「藏教」的生灭四谛,它是不了义,是「半字法门」,这个字写一半,就是它要表达的意思不圆满。「净土」的果报体,它的烦恼、邪见比较「轻」,本来「似不必」使「用」,因为净土法门是大乘善根界,怎么会讲小乘藏教的生灭四谛呢?但是有一种情况是例外:说你过去生是修「小」乘的法,你不断的熏习小乘的思想,后来你回小向大了,往生净土;但是你小乘的等流习性很强,在这种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