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0集(2/9)

菩萨在这个宫殿当中安住,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不可思议。他的色声香味触、他所看到的墙壁、宫殿、楼阁,那就不是我们凡夫的受用了,更加的微妙了,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了。

    我个人的修学过程,我自己有一个明显的差别。我刚出家的时候,欢喜修空观,那个时候在文殊院住,一没事就修止,修止了以后就修观一切法空,观察身心世界它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个空的智慧在心中一现前的时候,这身心世界的这个分别就暂时停下来,我经常欢喜修空观。那种心情就像是我们读《法华经》,那个迦叶尊者的心情。迦叶尊者他很坦白的跟佛陀表示说:我的心情,观这个十方诸佛这个净土的庄严,我观诸庄严不生不灭、不大不小、不增不减,不生好乐。我当时的心情也是这种心情。

    就是说观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我那个时候读《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我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好乐心。就是说以空的智慧来观察这些因缘所生法,就是欢喜在真谛理上安住,就是观它是不生也不灭,它也没有生灭相、也没有染净相、没有增减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后来我读了《法华经》,我的心情改变了。后来我读《法华经》以后,我回去看我过去,捏了一把冷汗。过去没有人指导,那个时候的心情真的是觉得:一个人入无余涅槃是对的(呵──),我那时候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说:反正能够离开生死的干扰就好了,管它庄不庄严,这件事情不重要。那个时候的心情,对于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不生好乐。所以我那个时候回来,再读《法华经》的时候,读到迦叶尊者这段经文,我内心当中,过去也有同感。但是当我们从空出假以后,从空性以后再出来,哦,见山又是山。

    这个禅宗说:刚开始见山是山,是执着的、杂染的。第二个阶段修空观的时候,见山不是山,有看到山,有看到等于没有看到,内心当中常游毕竟空。第三阶段开始分别假观了,开始利益有情的时候,从空性当中看到如梦如幻的假。这个时候你再来读《法华经》《阿弥陀经》,生大欢喜心。因为这个时候,你开始分别假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种庄严也是非常重要,菩萨以种种的功德与之庄严。所以这个实报庄严土是超越了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主要是空观,「即空观」,这实报庄严土那是不同的。所以你去读《般若经》跟《华严经》,那味道不一样。

    《般若经》它都是用破斥的,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它就是引导你这一念心,趋向毕竟空的真理当中。但是《华严经》它不是,他显庄严。它显正报的庄严,这个阿弥陀佛,佛陀的正报是怎么庄严,他眼睛是怎么个变化、耳朵、他的白毫是怎么样的情况,正报庄严,依报又怎么庄严。当然烦恼重的人,看了这些庄严,他也是觉得负担很大。(呵──)但是你从空性再出来的时候,看这些庄严,你生大欢喜心,会生大欢喜心。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尽五尘」,无量无边这样的一种庄严五尘。

    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常寂光土」当然是没有讲了,是「中观」的「智」慧,「究竟」的「三观」。「妙中谛」它是一个「称性」的,称合真如佛性所表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是这样的情况。

    这样子就把四土的住处庄严,就是在凡圣同居土的宫殿是胜妙五尘、方便有余土是无漏五尘、实报庄严土是无尽五尘、常寂光土的宫殿是称性五尘,就把它这样的庄严分别出来。最后「明四土圆融」:

    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不皆仿此」,这「不」是错字,改为「下」。)前面的四土分别,只是使令我们容「易」理「解」,所以「作」出这样的「分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