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7集(2/7)

子就不一样。麻雀它一飞到地上,它那个心就特别的扰动,它叼个东西吃,它东看西看,它很害怕别人会伤害它,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刻薄相,它从这个刻薄的心性所变现的世界,它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危机。你看麻雀在地上叼东西,它就是东看西看。

    但是你看燕子,它特别的安详,它到哪一个地方看起来就是特别的尊贵安详,因为它心性厚道。所以从厚道的因缘当中所显现的世界,它认为人跟人之间、动物跟动物之间是安详的,是和合的。所以说,我们的世界跟你的业力有关系。第二个跟你烦恼的厚薄:有些人刻薄,他的世界就容易有障碍、容易有压力;我们心性厚道的人,这个时候所现的世界就比较安和一点。所以说这个凡圣同居土的净秽,它由五浊的轻重来安立,这是一种。

    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

    前面的凡圣同居土,是一种有漏的业力所创造的国土。这个「方便有余土」是一个无漏的国土,这个国土的成就,主要是依止我空的智慧,或者观四谛、或者观十二因缘。从四谛、十二因缘当中,他悟到了我空的真理,成就方便有余土。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分出净秽。就是「析空证入者」、「体空证入者」。

    这个「析空」观,它本身主要是从事相的分析,从一种事相的变化,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体空」观他是一个利根人,他从这种理性、从理观,从一切法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所以这个析空观,基本上他所证入的偏重在我空;这个体空观,他在证入的时候,他证到了我空、也证到了法空,他也能够证到法空。所以「方便有余土」它相对「析空」观来说,它就比较「净」,障碍比较少。

    前面的凡圣同居土,当然是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快乐、痛苦的感受。这个方便有余土的果报,它不是快乐、痛苦,它完全是一种寂灭的状态,涅槃寂静乐。但这个寂静当中,在操作这些法门的时候有差别。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龙王它归依了三宝,它请了很多的阿罗汉去它的王宫应供。这一天,它请这些大阿罗汉吃饭的时候,突然间大鹏金翅鸟突然出现了。大鹏金翅鸟用广大的翅膀一扇,就把海水给拨开来。大鹏金翅鸟这个时候以很快的速度要去抓龙王,当时当然是很紧张了,那是一个紧急的情况,所有的阿罗汉都楞住了。但是目揵连尊者就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当中,马上入火光三昧,然后现出一个锅盖样子的光明相,把整个龙宫完全保护住,让大鹏金翅鸟不能进来。

    我们从《阿含经》的这个故事看得出来,同样是阿罗汉,「我等同入法性」,所有的阿罗汉都在无生的真理当中安住;但是在显神通三昧的时候,这个时候有差别。有些人他能够马上入初禅、二禅、三禅,马上显出神通;有些人他就会迟钝:这个跟你的法执有关系。比如说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有些人是二楞子的个性,他就一个竹竿一定要走到底:这样子不可以,一定要冲出去。有些人他善巧,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是从因缘安立的,怎么做好,就怎么做。这个「方便有余土」亦复如是,虽然同样证入了空性,但是有「巧、拙」的差别,它是从巧、拙来安立「净、秽」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

    这个「实报无障碍土」,它不是证得空观就能够成就,要证入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如果是一个别教根性的人,他是「次第三观证入」,先空观,十住修习空观,十行修假观,十回向修中观,然后再入初地,这个是「秽」。如果在因地的时候,就直接修「一心三观」,直接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时候是「净」。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基本上从天台宗的思想来看,一个证入法身的菩萨,那完全入圆教了,他一定明白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但这个地方的净秽是约习气、约习气。因为他因地的时候,这个空、假、中,他是各别操作的。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