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与会大众,佛陀更希望他的法义能够流通后世,乃至于通达十方。这个时候(在后面的时候),佛陀就会有所交待,这部经是由谁来负责流通,付嘱由哪一位菩萨来流通,使令这部经的文义,能够「运行不滞」,这是「流通」分的功能。这是以一个人的身、手、足,来譬喻这三分的情况。
这一段是总标,说明这三分的差别功能。这以下蕅益大师引证,引用智者大师的科判,来证明这三分的重要性。
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
蕅益大师就取智者大师解释《妙法莲华经》。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他有两个科判。第一个科判就是「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就是第一〈序品〉(就是「序」分),佛陀从白毫当中放光,从这个光明当中,现出十法界这些差别的因果;乃至于从第二的〈方便品〉,到第十七品半的〈分别功德品〉,这是正宗分;从十七品半乃至最后的二十八品,总共有「十一品半」,后面都是「流通」分。这是一种科判。
其次,智者大师又作了第二种科判,他是根据「一时迹本二门」。就是说,智者大师在讲《法华经》的时候,他先把《法华经》分成两部分:就是前面的十四品叫迹门,后面的十四品叫本门。这个时候,「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这「一时佛」,这个时候有两种的佛。就「迹门」来说,是约着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应化,就是从两千五百多年前,在迦毗罗卫国的出生,乃至于出家、成道、转法 轮,在娑罗双树下入涅槃。约着迹门就是约着一期的应化身,「约迹门开权显实,开三乘的方便,显一佛乘的真实」。这个时候,前面的十四品是约迹门来开权显实。
其次,「一时佛」这时候的佛,我们也可以说是「本门」的佛,从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这时候,佛陀讲完《法华经》以后,就问与会大众:哪一个人能够付嘱流通《法华经》呢?这个时候,「从地涌出」,从大地涌出这些法身菩萨。这些法身菩萨,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种种的三昧、陀罗尼。这个时候,与会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说:这些菩萨是怎么来的呢?「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佛陀说:这些都是我过去教化的弟子。这些菩萨就说:佛陀,你成佛以来,才四十年到五十年左右,时间很短,你怎么能够教化这些大菩萨?这些大菩萨都是「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植众德本,久修大事」。
佛陀这时候就开迹显本,就约着本门开近显远(远近的近),开显久远劫来已经成佛的法身、报身。所以智者大师他解释「一时佛在王舍城」的时候,就是弘扬《法华经》的这个「佛」有两个,一个是迹门的佛,就是这一期的佛,前面的十四品就是约迹门开权显实;第二个佛是约本门,约本门开近显远。智者大师先分成迹本二门以后,又把「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序、正、流通。「〈法师〉等五品」都是「迹门流通」分。看第二段,第二段把第一段作个总结:
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盖」就是因为「序」分是「提」示「一经」的大「纲」,我们从大纲当中,能够知道本经的大概内涵。「流通则法施不壅」,流通分使令这样的法义,能够流通而没有障碍,所以这两分都是「关系非小」,这三分都有它的功能。但是「后人不」明白三分同等重要的观念,看到这个「经文稍涉义理」,便就把它「判入正宗」,使令「序」分、「流通」分只是一种形式,「故套」形式。怎么能够说是「初语亦善」、中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呢?那就只有「中语善」而已、中善而已,初跟后就不善了。
我当初在读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我看到这段文,我不知道蕅益大师的意思是指什么?但是我去比较古德的科判,我发觉:哦,原来是这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