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缘起。就是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这个就是空、假、中的中观,安住一念心性。
我们平常要经常地做一件事情,就是把我们的生命归零。不要老是想着你的现在,你越想你的现在,你就越难处理你的生命。一个人老是注意你现在的生命,你就很难改变。按照《楞严经》的角度,就是你要注意一件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还记得吗?当然我们现在很多人不记得了,忘失来时路了。所以,按照《楞严经》的说法,就是,先把心带回家,先把心归零。就是你还没打妄想之前,你还没有创造业力之前,你是什么样的面目?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安住点。我们一个人,一天当中至少要有一次把生命归零。就是说,你要让这个路走得很熟悉,这个回家的路要习惯。你平常没有忆念真如,你临命终怎么可能忆念真如?这条路你根本没有走过!所以我们经常要把这个回家的路每天走一次,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安住一念心性,这是第一件事情。
安住以后,就可以讲到调伏我们的过去了,看“业感缘起”。
我们怎么面对业力呢?当然主要是以真谛的空观的道理来调伏我们的过去。诸位!什么叫过去?昨天是你的过去吗?但是昨天已经觅之了不可得了。其实,我们的过去,你也可以说它消失,你也可以说它没有消失。从外境的因缘,它的确消失了。但是过去留下了一个东西,有一个影像留在你的心中。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一路走来,我们的心是有所得、有所住的。我们的心可不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是这样。我们的人生,过去留下很多后遗症。
这个后遗症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是感受,受到了刺激,就是人事的因缘给你一个美妙快乐的感受。我们的内心有一种特性,我们喜欢快乐,不喜欢痛苦。这是本性,这不需要学习的。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个快乐的感受留下来。所以我们会怎么样?捏造很多的影像,开始打妄想。为什么呢?因为感受是瞬间的。我们希望那个感受能够保留,只能用影像的方式保留,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感受在心中安立很多的名言,开始捏造很多的影像,试图保留这种快乐的影像,然后再不断地去回忆它。
这个影像经过你不断地忆念,它的势力一次一次地增长,从妄想变成念想,就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个念想就很糟糕了。因为,诸位!不是所有的妄想都能够激发业力,不一定。但是,当这个妄想跟第七意识的执着结合起来的时候,这种妄想就变成一种颠倒妄想,就是一种专注的念想,它就一定能够激发业力了。这个就是带有业力的妄想。
一般净土宗的人有什么问题呢?他念佛的时候,面对这种颠倒妄想,他做两件事情:第一个,用佛号去压它。他有时候压得住,有时候压不住。第二个,就是转移目标,我不去想它。所以这个颠倒妄想一直存在,因为你没有处理它。诸法因缘生,你没有创造一个还灭的因缘,它当然存在。墙角有一个垃圾,你不去看它,你不去扫它,你摆一个花盆在它的前面把它遮住,它还是在。
净土宗为什么很多人临命终的时候生死那一关迈不过去?因为你没有处理好你的过去,所以造成了一种所谓的真妄和合。就是憨山大师说的,一个不调伏颠倒妄想的人,“佛号只听念,妄想只听长”,临终的时候,真妄现前,佛号也现前,妄想也现前。你们猜猜看,哪一个势力大?当然妄想势力大,因为无量劫来每一个人都有盲点,除非你是再来人。只要你是正常投胎的,你一定有问题,对财富、感情、名声,你一定有一个特别喜欢的东西,你才会坐在这里,你才会来投胎的。也就是说,你上一辈子临命终的时候,一定“仁者心动”,一定是你一种强烈的颠倒妄想去刺激了某一个业力,所以我们才来投胎的。这个妄想,你不对治它,它就永远存在。
我们现在怎么办呢?可没有人要你把妄想消灭,不是。就是把它放下,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放下之道,简单的修就是无常观。你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