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374、一场改变王朝历史的谈判(上)(2/3)

经到了料理食材最后的步骤。

    “父王,赵使君来了。”徐君陵轻声行礼。

    这个杀鱼的“富商”就是淮安王,贞宝的伯父,坐镇淮水道掌握数只船队,手握巨富的徐安?

    赵都安惊讶了。

    他虽看过八王的画像,但依旧很难将一位皇室亲王,与酒楼中亲自杀鱼的厨子联系起来。

    淮安王恰好收了最后一刀,抬起头来,胖脸上一双眼珠与赵都安对视。

    “下官赵都安,见过王爷。”赵都安微笑行礼。

    对待这位的态度,与靖王大为不同。

    淮安王笑起来的时候,像是庙里的弥勒:

    “呵呵,今日不是什么正式见面,你既与小女相熟,便以晚辈相称就好。”

    赵都安从善如流,改口微笑道:

    “王爷说的是,晚辈也没想到,您除了是大虞朝远近闻名的大吃家,还有这份手艺。”

    好的赞美,须落到实处。

    淮安王果然嘴角又扩大了几分,只听旁边的郡主微笑道:

    “我父王在家中,便喜烹饪,只是次数不多,这次倒是借了你的光,才能尝到父王做的鱼。”

    赵都安受宠若惊。

    淮安王却摇了摇头,拿起抹布擦了擦手,认真道:

    “做鱼的手艺,本王不如这大风楼御厨,但好的食材,总是亲手处置才安心,大抵一席之菜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再说这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

    “就如近年来大虞朝内,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滋味还能好么?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又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

    赵都安哑然,不想他起了个话题,对方便滔滔不绝,给他讲了起来……无怪乎有“吃货王爷”的绰号。

    虽大懂不懂,但也能听出其对“吃”的确颇有研究。

    徐君陵无奈道:“父王,赵使君晚上可是空着肚子呢。”

    淮安王哈哈一笑,道:“却是本王啰嗦了,来人呐,拿去烹熟,传后厨上菜。”

    当即有婢女上前,端起大青鱼下了楼。

    更有人合力撤去长案。

    淮安王解下围裙,做了个手势,赵都安当即跟上去,与这对父女坐在了旁边准备好的八仙桌旁。

    他与徐安正对面,郡主作陪在二人身侧。

    伴随脚步声接踵而至,那些婢女纷纷从楼下送上菜肴来,眨眼功夫,一样样摆盘精美,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便摆满了桌子一圈。

    只留下中间空了一大块,俨然是给那条仍在烹饪的鲜鱼预留的。

    赵都安扫了眼,发现桌上菜肴以“河鲜”为主,其余为辅,其中围了一圈的八只河鲜盘子最为醒目。

    他视线又朝旁侧窗子望去,这会窗子微微敞开,隐约可以看到远处似有连绵的灯火,似是画舫楼船上发出。

    “那边就是烟锁湖了。”淮安王解释道:

    “此湖已有千余年历史了,前朝大运河开凿时,曾以此泄洪,本来虽是名胜,却也算不得太出名,反而是湖亭此地得益于运河开通后,逐渐热闹起来。

    虽在城外,却也不远,晚上有画舫船只在那边过夜,但其繁华,却又逊色于淮水道的‘淮河’了,故近年也有‘小淮河’之称,可惜大虞朝十八府内,争当‘小淮河’的也有十多个了。

    呵,其景色除了那尊古迹山壁上凿刻的神明雕像外,别无特殊,依本王看来,其名声却是大于实际,多还是那些文人作诗吹捧所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