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而那些文人士子,除了有些瞧不上如今的救民军,觉得他们就是一群泥腿子,大明朝廷反应过来,很快就能调集大军将他们剿灭之外。
更多的却还是因为救民军,并不用他们这些文人士子治政,阻挡了他们的上升之途。
而且,他们在救民军的领地,可没有明朝的那许多特权,只要有着秀才以上功名,就完全不用交税了。
在救民军的领地,只要你有田地,就全都要给我交税。
更何况,如今有着大量土地,被救民军收归公有,然后以三成的税收租给了广大百姓。
又还会有谁,去种他们那些至少上交五成收成,还会有着其他杂七杂八赋税的田地?
而他们作为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可是不会种地的。
但是,他们的田税,救民军却是不会少收的。
最终无奈之下,他们要么降息,要么就是卖地。
降息,那至少需要和救民军的赋税一样。
否则的话,依旧不会有人去种他们的田地。
但是,救民军收税,可不看他们收了多少田租,而是看他们拥有多少田地。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只收三成田租的话,那就需要全部上交救民军。
如此情况,逼的他们只能卖地,而且救民军还规定,土地不得私下买卖,他们只能以市场价卖给救民军。
如此一来,除了那些本来有地的农民百姓,以及实在不能卖的祖宅田产之外,便很少有个人手里还有田产了。
如此种种,那些文人世子又如何不恨?简直恨的咬牙切齿好不好。
只是面对救民军的武力威慑,他们也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咽,默默忍受着救民军的“严苛”规定,等待着大明军队的拯救。
而这些豪门富绅、文人士子的存在,使得笼罩国运的救民军领地,出现了一片片不和谐的黑灰斑块。
王朝心神以灵力视角看去,整个救民军占据的地方,全都笼罩着或明或暗的明黄色国运。
荒野不说,几乎到了淡不可见的地步。
而在有着人烟的地方,城池更亮,乡村稍暗。
但是,国运更加浓厚的城池之中,却充斥着大量的灰黑斑块,显得恶心而又丑陋。
而相比起来,国运稍显薄弱的乡村,反倒是纯净无比,几乎没有多少灰黑民怨之气的存在。
至于说,他们也可以加入农社,成为一村村长,照样有着上升之途之类的
那不是侮辱他们呢吗?
他们是谁,他们可是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怎么能干那些粗活?
好在,他们能够读得起圣贤书,多少还是有些家资的,再加上卖地所得,总也能够无忧的生活极长一段时间了。
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有家资,当他们失去了种种特权之后,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更加拮据。
在生命和清高之间,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命。
当然,他们并不是去当村长,或是下地干活,他们选择的出路乃是私塾教书。
对于这些人,王朝以及各村村长,不但不会进行打压,反而还进行了大力扶持。
到最后的时候,王朝索性大手一挥,在各个村镇城池,招募先生,开办属于官方的官办学校,有救民军支付先生报酬。
至于说开办学校,会耗费大量钱粮。
呵,将整个两府数个州县的钱粮,全部收入囊中的王朝表示,他正愁堆在库房之中的金银怎么花出去呢。
对于王朝来说,这些金银花出去才是钱,堆在库房里,就只是一些没啥大用的金属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