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披荆斩棘挥洒自在,除了斩过伤人的畜生,也杀过不少该杀之人。多少次遇到苦闷难处,陪他熬过来的,一样是酒,一样就是这把剑。此剑于他已为知己!
那瘸子猜透了和尚的险恶用心,也看透了李白的为难,当下提高声音,指着船舱上的那些农具,朝着和尚说道:
“大师此言差矣,刻舟所求之物不定就要是剑,可为锄亦可为镰,不如就用老夫手里这把拐杖吧,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大师以为如何?”
李杜高三人听出了瘸子用言语维护自己,其中那句“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更是把三人震撼在了当场,全然忘记了刻舟求剑的赌约,身心都沉浸在这两句话里。以三人之才,这句话里的道理可是太深刻了,他们三个都沉默不已,在心里反复推敲琢磨这句话,久久不能自拔!
听故事的皇帝乍闻这两句话,有些不甚理解,他出声打断了高适的话,立刻命高力士拿来纸笔,令高适将这两句话写下来。
“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皇帝看着高适写下的这十二个字,咀嚼了很久,有感而发:
“此人大才,此言当为圣训!爱卿刚才所言有仙人之嫌的,怕就是此人吧!”
高适赶忙行礼作揖,高呼皇帝圣明。
“启禀陛下,正是此人!”
皇帝摆摆手,示意高适继续讲。
到了此等境地,李杜高三人再不怀疑,眼前这位拄拐之人绝对是个隐士高人,能有如此胸襟见识的,岂是凡夫俗子!当下,李白再不犹豫,干脆利落的取下腰间佩剑,朝着拄拐之人施了一礼,语气恭敬的说道:
“李先生好意不才心领了,既然这位大师非要按图索骥刻舟求剑,不才此剑刚好有缘,望先生不嫌弃,拿去便是。今日能得见先生教诲,学生受益何止区区一柄长剑!”
李白的洒脱和不羁,何须再多言语赘述!
那瘸子也受李白的感染,哈哈一笑,意味深长的看了李白一眼,也不扭捏,伸手接过宝剑,对着那和尚说道:
“那和尚,此剑可行?”
和尚一看此等结果,正是求之不得,一边假惺惺的感谢李白慷慨,一边煽风点火鼓动众人。
百姓总是愚昧的,被几个和尚这么一鼓吹,登时喝起了彩,纷纷给李白鼓起了掌。李白也不羞臊,面色如常,拱手回礼。那瘸子也不客气,朝众人展示过了宝剑,又在船身一处做了个记号,握住剑身摩挲两下,毫不犹豫将宝剑丢入江中。
船上的观众喝了一声彩,纷纷趴到船身上往水里看,指着水议论纷纷,有的说他看到剑沉了,有的却说看到剑跟着船走,七嘴八舌面红耳赤!
滚滚江水,波涛荡漾,别说剑,就是鱼或者石头都看不清。稳如泰山的大和尚此刻已经开始盘算着,把那赢来的几两金子该藏在何处稳妥!
江水滔滔浪滚滚,王屋神山雾袅袅。
渡船上的百姓依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绿袍大和尚几个掩饰不住的欢喜,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却是来到了那个瘸子跟前,四个人浅谈起来,都是对那赌约毫不在意。渡船就这么行了约摸半个时辰,眼看着渡口已近,船上人愈加兴奋起来。
最终,客船要靠岸了,船夫们熟练的将船头顶着流水,利用逆向水流的减速作用,慢慢的向码头斜渡,绕了个小圈,将船平稳的靠了岸。船夫们熟练的用船栓固定好了缆绳,几个人不一会就固定好了渡船。
靠了岸,赶时间的人匆匆拿好行李物品各奔东西,不着急的,或在船上或在岸边围着,等着看那价值几两金的赌约,其中不乏一些心生歹意之徒,船夫和掌柜的也想看个究竟,他们一边麻溜的督促人赶快上下船,一边偷偷看向那大和尚。
那和尚不等船靠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