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信。
因为这之中不少数据,已经超过了他们的F-22!
不过在看到战斗机飞行员们的心理创伤报告之后,这份不信还是减少了很多。
这些飞行员不少都是在国内经过了上千小时的训练!
依然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创伤。
可见对方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阴影到底有多大!
数据之中很多内容,还是引起了军事顾问的疑惑。
最饱受质疑的,就是对方的速度。
“这不可能!”
一位军事顾问指着报告之中的速度说道:
“他们这样的速度,一定是开了!”
报告之中,乔尔认为在追逐过程之中,对方的速度最少也在2.2马赫之上。
乔尔并没有直说对方有没有开加力的问题。
但是刚刚马里诺提出对方如果真是一架四代机,那么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之中没有开加力。
因为从他们的F-22上来看,超音速巡航能力几乎是下一代战斗机的标配。
虽然世界上还没有公开的新一代战斗机,不过大家对于下一代战机的性能标准还是比较同一的。
不过马里诺的论点,瞬间引来了对方的反驳。
“他们的发动机,绝不可能有这么强!”
那位军事顾问还在滔滔不绝地说着。
“那你就是认为,他们的雷达探测距离达到了300公里以上是吗?”
这时候,旁边一位在雷达方面有着发言权的军事顾问说道。
如果对方的速度达不到2.2马赫。
那么十分钟的超音速飞行时间,足够拉开数百公里的距离。
而对方竟然能够在这十分钟之内,一直保持着对战机的锁定。
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速度足以一直跟在它身后。
二是雷达探测距离足够远,让它一直没飞出对方的雷达探测距离。
这两项,每一项都让在场的众多参谋军官头疼。
第一项意味着对方的发动机水平和气动结构水平,都非常高!
第二项则意味着对方的雷达技术甚至还在他们之上!
要知道,他们的F-22上装备的AN/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拥有1956个T/R组件,对于5平方米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不过297公里!
而即使是三代机的雷达反射面都很少达到5平方米,一般都在3平方米。
甚至在特殊设计机型上,或者某些角度之下,雷达反射面积还要更小一些。
就比如采用了特殊结构设计和隐身涂料的歼十S,雷达反射面在1.2-1.5之间。
即使是有源相控阵雷达也要到150公里左右,才能够发现。
如果对方是一架隐身战机,那么雷达反射面怎么都不会超过0.5平方米。
AN/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距离能不能有80公里,都很难说。
所以,参谋们其实还是更加倾向于相信第一项。
毕竟速度在现代化空战之中,占据的地位实际上没有雷达重要。
军事顾问们的争吵还在继续。
到底是雷达的问题还是速度依然没有得出一个结论
不过参谋们并不关心这些技术上的问题,他们主要是在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次危机。
这算是最近几十年来,他们第一次在主战装备上,遭到碾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