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完整地守卫祖国的南疆,还是有些困难。
除非能够在这其中,建设起几座可以起降战斗机的机场。
否则这广阔海洋,对于别人来说,还是犹如不设防一样。
在场的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这一点。
所以在韩子涛说起之后,不少人陷入了沉默之中。
只有张星扬知道的更多,对未来的脉络更加了解,所以还保持着良好的心态。
“不出十年时间,我们的大型绞吸式挖泥船建造完毕之后,我们就能够在南海之上吹沙填海,制造出好几个永久性的海上航母出来。”
张星扬指着远处,仅仅是露出一点点浅绿色的岛礁说道。
实际上,如今国内首个大型绞吸船,已经在船台之上开工了。
虽然挖沙能力,相比较于后来的天鲸号,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的道理就顺畅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张星扬会说出不到十年就能够看到大型绞吸船在南海上吹沙填海的原因。
几人继续在这个话题之上闲聊了片刻之后,船上响起了阵阵警报器的蜂鸣声。
提示着大家,火箭的发射即将开始。
这一次火箭发射,是一次很寻常的低轨道通信卫星的补充发射工作。
每年都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卫星,需要进行替换。
不仅仅是对寿命到头的卫星进行补充,更是对其中技术比较落后的卫星,进行升级。
一枚四手火箭,从文昌发射基地腾空而起,在接近两分钟之后,一级火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脱离了二级火箭,开始向着海上回收平台飞行。
海上飞行程序,和陆地飞行程序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姿态发动机,不停地调整着火箭的姿态,让火箭的轨迹,能够正确无误地飞到海上回收平台。
在这个过程之中,其实指挥船上的大家,能做的事情很少。
只有负责控制系统的秦明,在这个过程之中一直不停地监视着火箭着陆程序,并且对海上回收平台做着定位工作。
保证一级火箭,能够对准海上回收平台。
不过这个定位精度要求,相比较而言并不需要太高,达到分米级别就足够了。
火箭返回速度极快,众人肉眼已经能够看到尾部冒着蓝火的圆筒火箭。
靠近海上回收平台的时候,火箭的姿态调整发动机开始加大偏转角度,将火箭的姿势从水平倾斜调整为竖直状态。
即使是距离海面还有数百米的距离,但是依然能够看到倾斜着的火箭尾喷口喷出的高压高速燃气,在海面上吹起一阵阵半米多高的大浪。
负责海上回收平台,在几十秒后,受到海浪的波及,也开始轻微摇晃起来。
“平台倾斜度,目前保持在多少?”
张星扬看到外边的海上平台晃动起来之后,看着船舱内还在看着数据的秦明问道。
“0.008度到0.015度之间浮动!”秦明说出了一个数字,头也没回。
这个数字,还在大家的接受范围之内。
即使是按照最大值0.015度计算,回收平台长度90米,不过出现2厘米的浮动。
这对于海上平台,属于还能够接受的数据,毕竟它不可能达到一点点起伏都没有的程度。
张星扬的脑海之中,在得到角度数据时,就算出了这一点,自然也就放下了心。
火箭的自动控制程度,还在控制着火箭做着最后的姿态调整。
这时候,火箭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