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心诚不诚的幻变之物,而那位小道童就是天师,可洪太尉肉眼凡胎怎可认得真人。住持道:“既然天师已知圣上宣召,此时早已去了,请太尉宽住几日,游玩一番”。随后,住持设素筵宴请太尉,饮酌至晚。将宋仁宗的禳灾祈福传达后,洪太尉第二天乘兴游览龙虎山,继续耍威风,然而却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次日早膳后,住持和众道士陪同洪信游山。谁知,洪太尉天下无本事,游山游出事来,放出天罡地煞星108个妖魔,搅乱大宋乾坤,以致给大宋江山,招来了无尽的麻烦。
在道人们的陪同下,洪太尉先是观光了三清殿、九天殿、紫薇殿、太乙殿、驱邪等宫观。龙虎山上,许多有趣好玩的景致,洪太尉都是走马观花,提不起来多大的热情……在恢宏富丽的宫殿一旁,有个“伏魔之殿”,引起了洪太尉的好奇心。大概是伏魔殿红门上的大锁和贴着数十道的朱印封皮,较为特殊。见殿门上用胳膊粗的大锁锁着,檐前匾上写着「伏魔之殿」四个金字。洪信停下脚步问:“此殿是什么去处?”住持说:“这是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的。”洪太尉接着问:“为何要贴上这么多的封印?”道人再答:“洞玄国师封魔王于此后,每经传一代天师,便亲手加添一道封印,目的是让子子孙孙不敢妄自打开。”为了防止个别胆大之人盲目行动,天师们还命人在锁芯中浇铸了铜汁。但这些,都阻挡不了洪太尉要进伏魔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数代天师们的屡屡苦心被他的好奇害死猫之心弄得前功尽弃。
洪信说:“我要看看魔王是什么模样。”住持慌忙说:“太尉,这殿绝不能开。”太尉动了怒,说:“你们不让我看,回到朝廷,我就向皇上说你们违背圣旨,不让我见天师,假称镇锁魔王,妖言惑众,把你们都充军到边远军州受苦!”住持被逼不过,只好叫来几个火工道人,砸开铁锁,打开殿门。洪信走进去,里面黑沉沉不见一物。他命从人点起十多个火把,见殿中一个巨大的石龟驮着一通石碑,碑上刻有四个大字:遇洪而开。洪信说:“天数早定,你们不让我看”,还骄傲无知地说道:“看来真是神奇,数百年前,就有人将我的姓刻于此处。这分明就是教我开的,看看又何妨!”你们多给我唤几个人来,用锄头铁锹把它挖开!住持慌忙相劝,无奈怎能劝得下?这位爷的倔脾气可是九头牛都拉不回的主,又是好奇心爆棚的太尉,可真惹不起。太尉命众人搬开石龟,掘有三四尺深,见有一块青石板。众人撬开石板,洪信探头一看,是个黑洞洞的万丈地穴。突然,地穴内一阵雷鸣似的响亮,一道黑气冲出来,掀塌了半个殿角,直冲到半天云霄,散作百十道金光,往四面八方散去了,众人大吃一惊。
洪信依仗权势强迫住持真人打开“伏魔之殿”,结果放走了殿内镇压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这一百零八星妖魔投胎转世即应了后来的水浒一百零八好汉。世人好奇心人人有,洪太尉特别强。洪太尉的好奇心,更是建立在他无知的基础上。正是他对传统文化的不熟悉、不了解,才使他放任自己的行为,使得他的好奇和无知放大,使他成为罪魁祸首。害得大宋江山,刀兵四起、大耗国力,除了好奇害死猫之心外,还有洪太尉的官本位特权思想作怪,宋仁宗本是让他去请天师的,可他认为自己是钦差,不应该让他这么又苦又累地上山去请。
没有真诚,反多了嗔怒,龙虎山上,一白虎一蟒蛇的出现和惊扰,就是预兆。《易经》坤卦初六爻辞讲:履霜,坚冰至,阴始凝也。就是告诉人们,脚下踩到了霜,就要意识到冬天要来临了,这是阴气开始凝聚的时刻,不可躁进……而洪信偏认为自己是做大官的,以至后来还屡次威胁龙虎山道人们,最终放出魔王,搅得大宋四方生灵不得安宁。也是大宋之命数,天意不可违。若不是天降瘟灾,愈演愈盛,百姓们受苦,宋仁宗从善如流,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洪信到龙虎山请天师这一出戏,更不会有洪信的偏执和无知,放出魔王。
到了宋徽宗时期,北边有宋江「水泊梁山」起义,江南有「明教」方腊起义。但宋江只反贪官,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