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芸,当然就是通房丫鬟了。
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嘛!
委座的新生活运动,和他张庸基本绝缘。
就他张庸这一身毛病,没有委座罩着,恐怕早就被千夫所指了。
现在还经常有报纸明里暗里的攻击他张庸呢。
军统戴老板将这些事全权交给老组长李伯齐处置。李伯齐基本上是视若无睹。
没事的。
报纸上骂骂更健康。
他张庸的名声越臭,委座越是放心。
要是他张庸那天爱惜羽毛,开始收买人心,委座才是真的睡不着了。
“快说。”
“日本人和苏联人,迟早是要发生冲突的。”
“它们会打起来?”
“是的。”
“它们之间会爆发战争?”
“是的。”
“你确信?”
“确信。但是规模不会很大。”
张庸打了一个补丁。
你别回去胡乱报告。
我说的是发生冲突。但是没说两国会大打出手。
张鼓峰,是很小规模的冲突。
诺门坎规模比较大。但是也在一定范围内。
是日寇自己控制的。吃了亏以后,居然打落牙齿和血吞。认了。
后世因为诺门坎的苏军损失问题,争论的非常激烈。谁也无法确定,苏军到底损失了多少。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日寇再也不敢北上。显然是被打怕了。
以日寇的嚣张跋扈,狼子野心,居然被打的不敢报复。可见内心到底是有多恐惧。
“你怎么知道?”
“他们派人来观摩,我就知道了。”
“观摩?”
“当然是要预备开战,才需要实地观摩啊!”
“那,什么时候?”
“未来一两年吧。”
张庸其实不记得准确的冲突时间。但是,肯定是未来一两年。
随着苏联援助的增加,日寇越来越愤怒。于是想要教训教训对方。没想到,最后被对方教训了。
以日寇的尿性,发现自己打不过,立刻转头求和。签订互不侵犯协议。
就是这个协议,给华夏带来了很大麻烦。
苏援逐渐断绝了。
鼎鼎大名的74军,差点没有武器弹药作战。惨的一笔。
幸好有个租借法案,勉强补上一点。
到珍珠港以后,美援大量到来,国府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如果没有史迪威,简直就是老蒋的人生巅峰。最高光时刻。还在开罗会议露了脸。
哦,说到史迪威。他眼下就是在华夏。就在汉口。
他已经在美丽国驻华夏大使馆连续担任了多年的武官,目前还默默无名。
“你能和夫人通报消息,对吧?”
“是……”
“请她多多关照史迪威的家人。”
“史迪威是谁?”
“大使馆武官。”
张庸认真介绍史迪威的身份。以免杜芸搞错。
此时此刻的史迪威,确实寂寂无名。可是,在数年以后,他会对国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好的。我记住了。”杜芸认真记录在案。
她发现张庸很严肃。
所以不敢掉以轻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