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又是病恹恹的,好像没什么力气,他们本来,是要放弃华工,后来还是见华工宁愿降低工钱也要找活儿干,这才愿意试用他们。
没想到,华工的能干确实出乎他们的预料,别看这些华工身材矮瘦,力气却并不弱,很是能吃苦耐劳,再加上温驯沉默、工钱较少,他们也就看到了华工的价值,开始通过劳务公司,大量在广东福建雇佣华工,送到国内参与建设。
太平洋公司雇佣的一万四千名劳工中,华工的比例,占了大概百分之九十五,几乎可以说,每十个铁路劳工中,有九个都是当时的沿海华人。
这些人先是为西部淘金出力,而后,又参与修建了太平洋铁路,他们如此勤恳工作,换来的却不是这些西洋人的尊重,而是深刻的歧视。
当时,很多华人由于工钱低廉,多受到雇主欢迎,如此一来,那些要价高且吃不了苦的白人,要么只能降低工钱,要么就只能没活儿干,他们本来对华工还算客气,见自己的利益受损,终于不再掩饰歧视的面目,开始公开攻击华人,甚至,多有华工被无故谋杀。
到了最后,镁国甚至颁布《排华法案》,从法律层面歧视华工。
华工没办法,只能像西部加州一样,在各地组建商会,好抱团取暖,争取他们应得的权益,太平商会即是当时太平洋华工建立的最大行会,一经成立,就有众多饱受歧视和欺辱的华人参会。
只要是太平商会的华工,他们不但会帮初来乍到的华工提供翻译和简陋住房,还能替他们找到较为公平的雇主,好干活糊口,甚至,一旦有雇主撕毁合约故意押下工钱,也是他们诉诸法律,将他们应得的工钱讨要回来。
到了最后,商会聚敛的华工越来越多,这些人三六九等三教九流皆有,在商会会员的帮助下,他们能给华工提供的帮助也越来越多,若涉及婚丧嫁娶和置业房产,都可以去咨询,免得因为触及法律,被骗得血本无归。
可以说,太平商会,是西洋华人都知道的行会,对于海外华工来说,这无异在异国他乡拥有了故乡的灯笼。
宋思媛介绍到这里,孙天器眼神有些许惊讶,大概,是惊讶于她居然知道西洋的故事,点头赞许道:“不错,我就是来自太平商会,这个行会是太平军到西洋后,建立的互助行会。”
在1860年的同时代,西洋淘金热如火如荼时,华国南方的太平国运动也迎来烈火烹油。
尽管洪天王的权力集团一再强调是为百姓谋福祉,洪天王定都天京后,权贵还是免不了被金陵的六朝粉黛迷住眼睛,变得日益腐化堕落,开始占山头、谋权势,就连要北伐诛灭清妖鞑靼的主张,都快忘得一干二净了。
也是因为权贵集团快速腐化,最终引起了天京事变,使得太平国错失了北伐的大好时机,到了数年后,哪怕打下江浙大营,也落了官府下风,直到天京陷落彻底失败。
在此之前,太平国虽说腐化,却仍旧有明眼人能看出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想着改良,只是,当大多数权贵集团一眼障目,再多的明眼人,也没法改变局势。
当时,由于太平国掌握了金陵的通商口岸,洋人为求商业亨通,积极派使者跟太平国搞好关系,太平国中的有识之士,这才找到机会和洋人攀扯上关系,靠着洋商货船,一些天国皇商开始往返西洋与金陵,做起跨国生意。
这些人,就是最早在镁国建立太平商会的人。
他们在太平国建立的十数年时间,也算是在西洋为华工打拼出一片新天地,眼界的开阔,也叫这些人意识到,太平国纵然口号响亮,其自身的阶级局限,终究会导致失败。
他们为求自保,已经利用太平商会开始谋篇布局,好应对随之而来的危机,多有太平商会会员以个人名义投资船业、田业、服务业、以及食品业、餐饮业,同时,也在镁国和英国寻找靠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