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自己眼前,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到这栋六层高的小楼历经的悠久岁月,这和自己刚刚进入望龙市工程科学院看到的那些高大、整洁的高楼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对比,杜锦心中立马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为了某位灰姑凉的现代版。
看来望龙市工程科学院和异常控制研究中心,除了在同一个院内外,几乎没有其他共同点了,而杜锦甚至都不要去想,小艾之前查到的异常控制研究中心唯二的科研楼是什么样子,最后,他被引导的人安置在一间好歹经过了现代化装修的办公室内,作为他的办公室,毕竟杜锦的聘书上他还担任了研究中心代理副主任的职务,虽然这个职务听起来就是没有任何实权的闲职,但好歹也算是管理层的一员,一间办公室还是情理之内的。
很明显,杜锦完全意识到自己是被
“闲置”和
“放逐”的态势,虽然这和他没有彻底从军校毕业,还是一名学生有很大的关系,这眼下的这种情况和他想象中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杜锦对于面前夏国科研界的问题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比如不重视科研主体,作为科研主力的研究生和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整个社会都跟你讲情怀,告诉你投身科学研究,修个硕博成为高端人才是件多么高尚有前途的工作;讲完情怀又不给钱,硕士年入不到2w博士年入不到4w的占总数95%以上,高校的青年教师,科院的新入所助研们,修完博士做完博后30+的年纪,当年也算是小伙伴里出类拔萃的,现在还有比你地位收入更差的嘛很难找吧。
而某种程度上,大部分人漠视了人力资源的价值,现在这种漠视直接传导到课题组长手里,科研经费里规定比例足够低的人力开支,多数独立课题组长在自己的自由裁量空间里,是有可能给手下干活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硕博生们提供一些福利的,但肯这么干的课题组长少之又少。
换句话说,科研体制里有话语权的政策制定者和课题组长们,根本没打算给干活儿的人加钱,所以
“穷”,还要很久,看不到尽头。另外,学阀们连你的温饱都不管,大概更不会管你的前途吧,所以年轻人,想上位,难上加难,大笔的科研经费都在学阀手里,青年科技工作者能拿到的经费自然就少了,常常有土豪组,让人羡慕嫉妒恨,也有年轻的老板,经费捉襟见肘;以上种种,只能说是多数,人间自有真情在,宅心仁厚的老板也是有的,多攒攒人品,也有可能遇到。
.科研经费向资深倾斜过于严重。抑制了本土科研人员的成长,由于第一点,资深科学家必须用大量精力争取经费。
而年轻科学家无力和资深科学家相争,只能依附于其团组。而资深科学家团组扩大后,增加了竞争力,但不得不再次申请更多经费。
这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国内科研领域,集团作战倾向严重。青年科学家往往依附资深科学家的团组。
很难自己独立成长起来。.大型项目,国家项目采用资深科学家承包大型科研项目或者大型天文仪器,倾向于将任务分配到各个大老板手中。
青年科研人员很难独立参加项目,只能从资深科学家手中接包。久而久之,青年科学家也就不会自己主动去思考要参加什么项目,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
而大老板往往每人手中好几个大项目,他们自己却已经脱离了一线工作。
海外归来学者和本土学者待遇,晋升路线差别太大海外学者如果获得人才项目,工资可以达到本土学者的3-4倍。
优待海外优秀科学家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本土科学家即使成长起来,也无法获得人才项目。
他们根本没有和海外学者竞争的平台,只能通过老路晋升。也就是说要熬资历,比论文数。
这样的结果是,海外归来的科学家的经历对本土科学家成长没有可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