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端着两杯茶,走了进来,放到桌子上。
良玉道:“大哥打算让他操练几万兵马?”王妃将一杯茶往良玉身边移了过去。
襄王道:“二弟此话怎讲?”
良玉道:“大哥,现在三弟手上有两万多官军。要是大哥想让三弟操练四五万兵马的话,就可以让三弟在荆湖降兵中招收两万来兵马,既能节省出一笔安抚费用,还能降低重新出现叛乱的几率,一举三得。”
襄王有些疑惑,忧虑道:“二弟,这样是不是有点不妥啊?”
良玉道:“大哥,你可以先去探一探陛下的意思,他要是默许,就这么办吧。天下要是再有变故,没有一支愿为朝廷卖命的精兵,是危险的。”
襄王道:“好,我马上就进宫,问问父王的意思。”
良玉道:“大哥,你先去贵妃娘娘那里,跟她讲讲其中的要害,请她陪着你一起去见陛下。要是贵妃娘娘愿意帮忙,陛下可能会同意的,陛下只是怕你的实力过大,心地不善,会对他构成威胁。人有时是脆弱的,容易滋长猜忌之心。”
襄王起身,对着良玉道:“好。”从椅子边走了出来,就向外走去。
良玉一把叫住,拿着信道:“大哥,这个带上,以后只要是荆湖来的信都给娘娘看一遍吧,了解与信任。”
襄王走了回来,接过信,高兴的向门外走了去,温良玉跟上。
王妃见之,轻声道:“二叔,你的茶。”
良玉回头一笑,走了回来,端着茶杯,小声道:“谢谢嫂子。”走了出去。
王妃跟出房门,看着两个匆忙的背影,极为心疼。
襄王走出府衙,坐上马车,直奔皇宫。
入得宫墙,拜见贵妃娘娘去了。走进殿厅,行礼问安后,拿出江陵快马加鞭送过来的书信,递上前去。
娘娘接过书信,认真看过,极为高兴,欢言道:“你看这些个孩子,轻装上阵,没得到朝廷一两银子的补助,两个月不到,就能清剿匪盗,还荆湖一片安宁,真是不可思议。郑经剿匪两年多,匪盗还越剿越多。”
襄王见贵妃娘娘高兴,趋上前去,笑容甜蜜,迎合道:“娘娘,九弟他们曾说,天下要想真正的安宁,有六件事必须做。”
贵妃听过,微笑道:“他们说的那六件事啊?”
襄王微笑道:“九弟他们说,打残北方政权,开疆拓土,解除边疆隐患,为其一;消除地方豪强势力,让其军政分开,永除藩镇之患,为其二;精简地方官员,缩减财政开支,减轻百姓负担,为其三;加大开科取士,以才德选定治国人才,为其四;加强对商人阶层税收征收,为其五;兴修水利,护住国家根本,为其六。我听过,也觉得很有道理。”
贵妃听过,极为欢喜,微笑道:“这些个孩子,哪能一下子做这么多,怎不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襄王微笑道:“娘娘说的极是。您想啊,要想把后边四件事做好,就必须先做好前面两件。只有消除了强大的地方势力,朝廷的决策才能完好的落实到位;消除了北方隐患,朝廷才不需要时时养着那么多军队,就可缩减财政开支;节省了财政开支,就不需要时时盘剥百姓,也就不会搞得天怒人怨,就不会出现荆湖这种农民叛乱;不征收商人税收,都去经商,谁来种地,谁来养活这天下万民;种地者靠天吃饭,讲究个年成好坏,兴修水利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加大开科取士,读书人不分贵贱,就能让那些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来帮朝廷打理江山,共理天下,他们也就不会老想着走别的门路来展示自己的才华。那些个门阀世族啥事都没做,把天下的好资源都占光了,不是好事。”
贵妃娘娘听过,向襄王看了看,微笑道:“你们是不是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