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走,等新泉流出后,再取水。用江水的话,要在离周围有住户远一些的的地方取水。用井水的话,要用平时汲取多的井里的水。
水沸时,气泡象鱼眼大小,微微有声,是一沸;边缘象涌泉一样气泡不断,是二沸;水滚得象波浪一样时候,为三沸;在这样三种情形之后,水就老了,不可饮用。初沸时候,水合量,再里面稍放些盐,有人说这样喝不到原味的茶,难道他们只是喜欢品尝茶的原味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用竹子绕沸水中心转圈拨水,然后将竹子竖直插在沸水中心。一小会儿,水就势若奔涛溅沫,然后用刚才舀出的水来点水,意图在于熬出茶汤的花来。
一般将茶分舀到碗里时候,要使茶的泡沫均匀。泡沫,是茶汤的花。泡沫薄的叫沫,厚的叫饽,轻细的叫花。花,就象枣花分散地环形漂在池水上;又象潭水中刚生发出青萍;又象爽朗晴空中飘着的片片浮云。沫,就象绿色的浮萍漂浮在有水草的河边;又象是菊花瓣掉在各种器具之中。饽,用茶饼的滓煮,等水开的时候,茶汤的花、沫重重而出,白色水沫象积雪那样,这种形态,就和《荈赋》中所说的“焕如积雪,烨若春”一样。
水第一次开的时候,如果表面有象黑云母一样的水膜则要倒掉,因为饮用这种水味道不正。茶汤一沸的水最好,不饮用的话,就用盛水的罐子存好,以备熬出茶汤的花点水来用。分到碗里的茶,第二、第三碗最好,第一碗稍次,超过第四、第五碗的数量,不是十分渴就不要喝了。一般煮水一升,舀出五碗,趁热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茶浊凝在茶汤的下半部,茶汤的精华则浮在上。假如茶冷了,那么茶汤的精华随气而走,就喝不到了。
茶里可溶于水的精华并不多,所以不宜用水太多。用水太多则味道全没有了。就象满满一碗茶,喝一半之后味道就差了很多,何况用水更多呢?茶汤色呈浅黄色的,茶的香味也是最好的。从多年的茶树上采摘的茶叶煮制的茶汤,味道甘甜;而晚采的茶所煮的茶汤,味道不甜而且发苦;种植、采摘都适宜的茶所煮的茶汤,入口发苦而咽时甘甜。
注:
熛:这里的意思是疾速。
如漆科珠:用漆斗量珍珠,滑溜难量。科,这里的意思是用斗量。
穰:稻、麦等的秆。
膏木:即柏、松、桧等含油脂的木材。
劳薪之昧:用旧车轮之类烧烤,食物会有异味。典出《晋书.荀勖传》。劳薪,使用时间很长的木头,后做柴火用。
水湄:有水草的河边。
樽俎:樽是酒器,俎是砧板,这里指各种餐具。
皤皤然:皤皤,满头白发的样子。这里形容白色水沫。
茶性俭:俭,俭朴无华。比喻茶叶中可溶于水的物质不多。
《茶经·六之饮》
【原文】
翼而飞,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於戏!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