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书橱,只是其中空无一物。中殿、后殿的情形也差不多,四处空荡荡的,都是厚厚的灰尘,不见鬼影,更不见人影。
袁师道依次查看了其余各殿,情形大抵相似。他越看下去,心中越是觉得迷惘。黑白无常的真身,他此前已经亲眼见到了,那幢幢人影,源源不断地从酆都古井浮上阳间,也是亲眼所见,足见地府之事,真实不虚,并非是人间的子虚乌有之谈。难不成,因为适逢正月十五上元节,那些人影被黑白无常赶到酆都吃鬼汤圆,这才造成地府之中空空荡荡?但是,这空荡的地府之中,四处都是一副废弃已久的景象,又令人难以解释了。这阴曹地府的规模如此宏大,足以想见全盛之时的境况,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竟至于鬼去城空?
袁师道沿着地府大道,来回巡看了一遍,只见空荡无人的景象,跟地上的酆都城,竟然一模一样,仿佛地府便是阴间的酆都,酆都便是阳间的地府,倒难怪世人将酆都称作鬼城了。所不同的,酆都城像是小孩过家家,随意搭建而成,而这地府却是宏大壮观,大有人间名都皇城的煌煌气象。
袁师道遍寻不到十殿阎王、判官鬼曹,知道再待在这地府之中,也是于事无补,说不得,只好返回酆都,想方设法,会一会那黑白无常。
他来到那口井边,向井中探望,只见井底是明亮蔚蓝的天空,与地府中灰暗沉郁的氛围,大为不同。他正要施法下井,只见井底的蓝天之上,有一道黑影,奇快无比,一闪而过。袁师道以为是空中飞鸟,不以为意,当下施展辟水咒,向井中跳了下去。
不知道为什么,他足尖一沾水,便感觉不对劲。只见水面像是一张密网一般,足踏之处向下深陷下去,但是水面竟然完好不破,反而从足尖传来了一股极强的弹力。袁师道猝不及防,只觉身子一轻,被井水反弹上来,脚后跟在井栏上绊了一下,几乎摔倒。
袁师道站稳细看,只见井水水平如镜,并无异样。他略一思索,体内气息流转,吐浊纳清,将身体变得轻如鸿毛一般,再向井中跳了下去。
这一次,袁师道一入井,便听见水面啵的一声轻响,身体顿时没入水中,开始缓缓下沉。与此前跳入酆都古井,见到的是一片漆黑不同,此时四周透彻明亮,身在水中而不见水,竟像是掉入到一个透明的管道之中,凭空穿行一般。
过了好一阵,袁师道只觉得眼前骤然一黑,脚底踏上实地,身上顿时一沉,知道自己已经跟先前所见的那些人影一样,从井中浮了上来,重又回到了酆都城外。
袁师道借着昏暗的月光看了看,身边果然便是那口酆都古井。这口古井,与地府中的那口井,竟然一一对应,说来颇为神奇。又想,那些人影从地府来到人间,并非只有这一个通道,但是自己见到的,自始至终却只有这一个。所谓的仙家缘法,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袁师道轻声呼唤张玄歧,只听见头顶传来应答声,抬头看时,发现他藏身在那颗老松树根的阴影处。张玄歧居高临下,又躲在暗处,可以从容地观察周围的动静,别人若不格外留心,实在难以发现他的行迹。
那棵老松,距离地面三丈有余。袁师道知道他修为甚浅,不由得佩服他小小年纪,身手甚是敏捷,居然爬了上去藏身,当即唤他下来,令他取出他山之石。
袁师道从那山河一气袋中取出一颗石子。石子大小如佛珠一般,上面镌有四个大字:岱岳独尊。字体古朴,笔画间金光流动,甚是抢眼。
他将山河一气袋交给张玄歧收好,又将那块取自泰山的他山之石,放在张玄歧的手上,说道:“我还有大事要办,接下来颇为凶险,我无法分心照顾你。这枚他山之石,乃是用泰山之巅的石精制成的。你闭上眼睛,将它握在掌心,心中默念三遍石上的铭文,便能将你带到泰山之巅。你在泰山等待一日,如果明日此时,我还没有赶到,你不必再等,下山南行,到茅山去求个安身之所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