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第八百七十三章 绿光(2/4)

衡。

    “学过高中生物的应该知道,人类内有钠离子通道,也有钾离子通道,两者看起来好似差不多,但钠离子半径小,水合比较紧密,不容易脱去水合外层。”

    “另外,由于直径小,不能很好地与侧链结合,所以钠离子无法通过钾通道,两者作用是无法替换的。”

    干燥的芦苇易燃,刚接触火把,就燃起了熊熊大火。

    黑夜都被照得更加明亮。

    大捆的芦苇在火焰的燃烧下,迅速变成灰尽。

    “也就是说,钾盐本身只有让食物更好吃这一个作用,还不能长期使用,但是芦苇可以帮助我们一步到位,既提供所需要的钠离子,也保证了足够的咸,这种盐就叫芦苇盐,属于是肯尼亚特产的一种吧?”

    芦苇盐?

    特产?

    【没听过的东西增加了】

    【这东西烧出来也是草木灰吧,有啥不一样啊】

    【想不通,想不通】

    【盐也可以当做特产吗?】

    “别急,等一下你们就知道了。”

    “我们顿顿吃肉,其实身体是不缺钠,主要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不一样的思路,同时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一直没盐,我嘴里都澹出鸟来了。”

    肉食中本身有的盐是足够生活的,理论上只要能抓得到猎物,荒野求生是不必考虑去专门搞盐的。

    但就像毕方自己说的,嘴里都澹出鸟来了。

    够用,但用起来不舒服。

    所以要制盐。

    都制盐了,那自然要做到最好,否则几天前毕方就用普通的草木灰制盐了。

    毕方用树棍扒拉着芦苇,让其充分与空气接触,加快燃烧速度,同时还往里面继续添加芦苇。

    显然,刚刚那一捆还不太够。

    “肯尼亚是非洲的大国之一,领土广袤资源丰富,用芦苇加工食盐,是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也比较常见的制盐方法。”

    毕方将制盐的方法娓娓道来。

    每当雨水贵乏的季节来临,当地制盐匠就会提前选好盛产芦苇的河滩,一旦芦苇长到一米以上,就会组织全家人收割。

    割好的芦苇杆被码放在天然的大块岩石上,烈日会在三到四天内带走芦苇中的水份。

    之后就是生火烧掉这些芦苇,收集剩下的灰尽。

    制盐匠人会把灰尽加水,并用细网来反复过滤,直到绝大多数杂质被分离出来,再把剩下的黄褐色“盐水”倒进锅里加热。

    “经过多次煮沸,锅底就会留下一层黄褐色的盐巴,这些就是传说中的‘芦盐’。”

    “通常这个过程要持续几天时间,烟熏火燎的工作环境很折磨人,收获也不会太多,而且因为制作工艺非常原始,得到的盐巴纯度不高,杂质非常多,几百斤的芦苇往往只能烘干出一小包芦盐。”

    “至于口感方面,当地人说味道鲜美,有特殊的香味。”

    “至于你们问的,为什么可以用芦苇制盐,其实是由肯尼亚的土壤结构造成的。”

    芦苇燃烧的非常快,很快这一大捆就燃烧殆尽了,只留下一堆黑灰。

    趁着还有一点小火苗,毕方扔出第二捆。

    “肯尼亚全国几乎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这里的绝大多数土壤都是盐碱地,一旦降水量不足,芦苇等植物体内的盐分就会飙升到制盐的水平。”

    “当地人就是利用这种地理气候条件,制盐养家湖口。”

    “芦苇盐价位方面相当惊人,加工好的芦盐会被包在树叶里售卖,一小包200克左右,通常可以卖到130元人民币左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