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五二零 旌旗十万斩阎罗(六)(2/3)

投稿于报社,也要小心些,尤其不能留下真名姓和家中住址。”

    “老师放心,我等省得。”众士子口中如此应答,心中却道:若是真被东厂番子抓了,因为直言入罪,也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啊!

    吕大器抚须颌首,正要道乏,只听外面家人道:“老爷,有京中来信。”

    吕大器一奇,都:“京中?取来我看。”

    家人送上来信,躬身侍立,等他吩咐。

    吕大器翻看了信封,见上面不着一字,却也心中有数。因为这等高丽纸绝不便宜,用来做信封这等奢侈事,也只有内阁做得出来。他在甘肃当巡抚、在湖广做总督时,每每收到内阁的信件,若是不用留存的,便将信封拆了,背面还可以当便签用。

    内阁之中与自己交好的只有吴甡,多半就是他送来的私信。

    取出信纸之后,吕大器抖开一看,上面只有两句古诗:汝闹力不足,彼静智有余。

    除这十字之外,再无落款。

    “送信人呢?”吕大器怀疑别有口信,又问道。

    家人答曰:“那人送了信,脚也不停便走了。”

    吕大器眉头紧皱,暗道:这多半就是吴甡送来的,可字迹却绝不是他的。是另有他人?还是吴阁老不愿落人把柄?

    吕大器又将心思放在了这十个字上。他是崇祯元年的进士,尤精蜀学,但这十个字看来看去却都只有一个意思:你这样闹是徒然的,人家那边安安静静却是智算有余。

    这是规劝自己偃旗息鼓的意思么?

    有一个刹那,吕大器自己也有些动摇。无论寄信人是谁,但这个立场绝对是息事宁人。或许自己真的不该太过招摇,不管怎么看,皇太子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显然有些吊诡。

    “你们找些藐山先生的学生。让他们去劝藐山先生出山。”吕大器对弟子们指示道:“还有,今年朝廷要开定国恩科,现在已经二月初了,你们要赴京赶考的也该早些动身。”

    “老师,如今女丁科出身都能授官,即便考中了状元也不过一个修撰。还有何必要赶考!”有人怨气深深道。

    吕大器轻轻一拍桌子:“荒唐!女丁科只是国家救时之策,焉能持久?日后必然颓废!若是不信,有国初国子监为证!”

    国初时,太祖高皇帝觉得官吏若是只选词臣,势必软弱不通庶务,最终导致两宋覆灭。故而他将希望放在国子监上,对监生要求极严。

    入监的监生果然如同入了监狱,非但人身自由被剥夺,平日小考考不好还要挨板子。若是学习态度太差,还有被斩首示众之虞。

    非但严进严出,而且国子监有历事、出职制度,使监生在正式任官之前对政府运作已经了解。故而国初时,不论风宪谏垣,还是藩台府县,都是监生唾手可得的职务。直到景泰年间开了“例监”,许多富人捐足了钱就能入监读书。以至于国子监监生的含金量急剧下跌,最终被进士科取代。

    吕大器以进士科取代国子监来说事。显然是因为成见,没将国子监当做国家人才储备的正途。不过这一干学生却也听得进去,在他们看来,国子监的确只是个进修读书的地方,想以监生身份入仕,实在太没追求了。

    吕大器这边布置好了。就轮到张慎言张藐山先生头痛了。

    ……

    “老爷,他们还是不肯散去。”家人焦虑地到了后院,见到躺在软榻上的张慎言。

    张慎言呻吟一声,醒转过来。原来年纪大了,神气衰弱。刚躺下去竟就睡着了。

    “还没走?”张慎言在家人的扶持下撑起身子:“什么时候了?”

    “刚过戌时正。”

    “就说我歇下了,让他们早些散了吧。”张慎言下了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