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只有永王时不时还插嘴问两句。
朱慈烺终于得此方便去批阅文件,听取各部汇报,很快就将皇帝和三个弟妹抛诸脑后。
直到崇祯帝起驾回宫,子女们都得送到宫殿阶下,这才又把朱慈烺拖了出来。
皇帝一走,坤兴和定王如蒙大赦,也急着告辞。永王却是很想再待一会儿,探索军阵的奥秘。
“你留下就是了,多听,少说,不懂的记在脑子里,等参谋们下了班私下去问。”朱慈烺道。
永王一阵窃喜,却苦着脸道:“可是皇兄,下午还要练字。”
“我会跟先生们说,以后你练字的功课减少一半,但是必须跟参谋们一起出早操。”朱慈烺道。
永王大为兴奋,连忙道:“多谢皇兄!”天家皇子的教育绝不是满清说的如同养猪。
当初崇祯帝非但选了方以智为首的才子进士们作为定、永二王的老师,还亲自给他们布置了功课。
一个十岁出头的少年,每天练字三百个,差不多要耗去两个时辰,如果没有兴趣,绝对是一种煎熬。
朱慈烺却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永王对军事感兴趣,开个绿灯自然没有问题。
何况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皇室在军中要保持持久的影响力,必然不能脱离军队。
因为秉持着前世的灵魂,朱慈烺看坤兴都有看女儿的感觉,此刻决定接手永王慈炤的教育,又像是多了个儿子。
这种感觉让朱慈烺有些别扭,但所谓
“长兄如父”,在这个时代将弟妹视作子女也是长兄应该尽到的义务。崇祯帝得知慈烺要亲自教弟弟兵法,欣慰之中又带着隐忧。
他知道以永王慈炤十三岁的年纪。不可能有谋篡之心。何况田妃已经去世了,就留下这么一个儿子。
无外援、无内应,不可能对皇太子的地位形成威胁。但万一慈烺……没有子嗣,那这知兵的永王就会对嫡二子定王产生威胁。
崇祯虽然对田妃宠爱有加,却不至于移情到慈炤身上,更不会由此影响国策。
他既想永王慈炤能够得到国储的信任和重用,成为一个有作为的藩王,又不愿天家和国家的稳定受到影响。
——这简直就是难解之题!为何慈烺有这般天资,却又常常做出这些考虑不周的决策!
崇祯坐在龙床上不由长吁短叹。周后问明了原委。当然更不愿意田妃的儿子对自己的儿子产生威胁。
她只脑中一转,笑道:“这有何难办的?让春哥儿早日大婚,等有了皇孙,自然什么事都没了。”作为母亲,周后可是一刻都不曾忘记过朱慈烺想早日完婚的愿望。
崇祯一想也是:如果有了皇孙,那么慈烺就算天不假年,皇帝之位也是传给皇太孙的。
不过……
“兆头不好。”崇祯简单道。周后一愣。也有些迟疑。当年太祖高皇帝也是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孙建文帝,但结果却被叔父抢了天下,所谓奉天靖难之役。
原本就是为了解决永王的问题,可别到最后又弄出第二次靖难来。
“索性不要让永王学兵法。”周后使出了杀手锏:“春哥儿不是在弄法政学堂么?学学律法呀、民政呀,日后一样可以在藩国帮衬春哥儿,何苦从军?就是春哥儿。妾都不愿他在行伍中沾染,看着心疼。”崇祯皱着眉头想了想,索性将问题一推,道:“你去与春哥儿说。”周皇后在这个问题上丝毫不肯耽搁,翌日一早等朱慈烺来参省时。
就拉住了儿子说话,几乎已经点明了不许让永王接触兵权。朱慈烺很快就意识到这是父母对自己地位的维护。
却有些哭笑不得。现如今还有哪里比军营更能洗脑的?就连学堂都只是填鸭似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