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208 捡洋落儿(2)(2/3)

过了五十的,都是身体很好的,人家毕竟都有瓦良格的血脉延续着啊。两项相加,这产下的后代们,智商不一定多么好,但是模样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因为有饱饭吃,所以基本都是高高大大的。

    这些白俄媳妇们,虽然基本都是俄罗斯或者有权或者有势或者有钱家里的女人这样的身份,但是在经历了苦难的近万里的大逃亡之后,知道了生的意义,于是都选择了老老实实过日子、一个个生孩子的生活方式。

    如果不是后来的一个个劫难,那么这里的人们繁衍出一个新的民族,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那俄罗斯人就是瓦良格人与斯拉夫、钦察人混血而成的啊。

    这些俄罗斯人来到了中国,嫁人之后,都挺能生的(五十六的那位除外),生的最少也得有三个,一般都是五个以上,这每一个又都有后代,然后又是很能生的,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的,到了徐福记这第四代,赫然就是百十人左右的大家族了,而整个地区,这样的人竟然达到了近五千人的规模,简直要成气候了啊。

    但是再多再能生,也比不上我中华儿女的生育能力啊,这个区域的中国人是极度膨胀了,与这里的汉人的人数相比,也就是毛毛雨一样的存在了。

    来到了中国土地就安全了吗?只能是说安全性大了——

    日本人来了,被当成是黑龙江对岸人的间谍,严密监视、随时杀伐!解放之后不到十年,黑龙江两岸的蜜月期过了之后,中国和黑龙江对岸撕破脸了,一直到那场著名的延续十年的运动结束,这里的这些混血儿们一直是处于被扣上各种奇异的帽子的悲催境地,到处被人歧视,甚至要动刀动枪的收拾。

    而对于这些白俄后代来说,最大的歧视是对心灵的冲击——二毛子的称谓!

    咱这么说吧,大毛子是我们对俄罗斯的咬着牙说的,那么二毛子就是含有歧视性的一个称谓了。就是娶了这些俄罗斯二代、三代乃至四代的本地人,如果家里发生战火了,那么“你个马勒巴子的二毛子!”就是标配一样的话了。

    而徐福记就是这样的环境里出生长大的,因此对于“二毛子”这个称谓是非常的敏感,而且是极度的反感的。

    学生时代的徐福记,学校对于自己这样的人好处就是,考大学的时候能够加点儿分。

    但是考大学无望的徐福记是无福享受加分好处的,更多享受的是汉人同学对自己的歧视——

    目光的歧视,徐福记走过同学身边,或者是同学走过自己身边,看向自己的目光基本都好像是写着——这是个二毛子,因为那不经意的一瞥就是这应该说法的明证了。

    语言的歧视,耳边按时传来的——这是个“二毛子”的东北味儿。

    二毛子徐福记可以说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之中,他甚至都想要在同学、路人面前大声吆喝——我不是二毛子,我是纯正的中国人,我的老家在山东潍县!

    不行,我得认祖归宗!

    于是,徐福记就跑到了胶东,要想在这里扎根了。

    可是,不管你在哪里扎根,生存是第一位的,徐福记也不例外,怎么谋生呢?对着天花板发呆没有用,对着窗户抽烟也没有用,走在大街上出神儿也没有用,可是当徐福记对着小旅馆里的镜子的时候,突然是茅塞顿开了——妈了个巴子的,我的这张脸不就是最好的活路吗!

    因为他出来闯荡这几年,还基本就是靠着这张脸的,从长春的长影、到北京的北普陀再到浙江的横店,徐福记都是靠着自己的这张脸挣饭吃的。而且还曾经闹过笑话,那就是一次漫步横店饮食区,竟然被一个卖羊肉串的大西北的阿凡提大叔给拉住了,干什么?把个徐福记吓了一跳,可是谁能想到,人家竟然硬是塞给自己一把羊肉串免费吃!妈了个巴子,这肯定是把我当成是大西北的老乡了——行啊,不吃白不吃。

    对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