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华影的傅总很直接。
但是丹尼尔笑了一声,“您太谦虚了,中国是很独特的。你们对世界,对美国了解的很少,但同时,我们对中国的了解也非常少。中国的电影公司远比好莱坞懂得中国观众需要什么。也许你们看到一些好莱坞商业电影在中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这里的竞争力胜过中国本土电影产业。甚至我认为,如果中国的电影产业能够在技术上、理念上、运营机制上学习到更成熟的方式,将比限制分账片数量要更有效。
我想有一点,你们会赞同我。学习远比自己摸索来的更快。DD会将好莱坞的机制带到中国,我想这对你们是最便捷的学习方式。”
丹尼尔没有料到这几位大人物,会这么低看中国电影——远比他们在新闻里说的要严重。
所以他改变了策略,试图从帮助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来说服他们。
效果看上去不错。
话题转向了中国电影应该如何从好莱坞汲取营养上。
这期间,丹尼尔也抛出了自己的一个个筹码,比如在北美地区推广华语电影,联合制作一些表现中国元素和现代中国发展情形的作品,以及如何帮助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电影工业地位上取得提升等等。
谈话尚算愉快,丹尼尔表现出来的,和中国人类似的那种“什么都能谈”的思维方式,让潘副局他们都很适应——这在和外国人的交流里比较少见。这个阶段的外国人,会列出一二三四,比较刻板,那是美国式的沟通方式,一条要求,不会说执行一半,另一半放着,大部分的工作是费劲全力让政府全盘接受这个要求。
库萨和莎莉在今天的谈话中,没有说什么话。
只是在聊一些关于好莱坞的话题时,库萨说了几句,莎莉就压根什么也没说,基本上是丹尼尔直接和他们沟通。这和两人之前的计划截然不同,在他们看来,他们准备的大量的数据——票房成绩、周边开发体系,一系列的权威排行,这些都应该是在会谈中的重要材料,能够让中国方面充分认识到DD影业的能力,不论是在制作、还是在市场把握上,都值得中国电影产业投入其中来学习。
可惜的是,从头到尾,丹尼尔和这些中国官员的谈话,都是似是而非的,没有具体的数据佐证,双方你来我往,很多都是宏观话题,为未来的展望——或者说是空想。
但最后确实达成了不错的效果。、
因为潘副局最后发言的时候,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但还是隐晦地说广电总局期待本土产业能够从好莱坞学习到更多有益的东西,从而实现中国电影文化的大发展。这在中国人的语境下,基本上就等同于支持了。
“这确实是个很费解的国度。”库萨摇摇头,“一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确实会让其它国家产生无理由的威胁感。丹尼尔,这就算是取得了成功?DD中国可以开始工作了?”
库萨所说的DD中国,是DD影业入资的独立运行的中国公司——也就是现在的DD影业中国办公室的升级版本,注册地在中国京城,属于合资企业,接下来的系列计划,必然要等到打通各方关系之后再开始启动。
“没有那种容易,还需要做很多事情。”丹尼尔摇摇头,“我们要选择合作的公司,中影不可能直接入股DD中国。”
在中国,传媒业的准入是重点领域,2004年,中国对该领域的外资准入做了规定。外资不得进入发行领域,但可以和中国资本合资进入制片领域——需要注意的是,外资不能控股,最多不能超过49%的股权。这一点是没有办法的,十年后还是这个政策。
……
从京城飞向沪上的丹尼尔,基本结束了本次中国行的主要工作,接下来沪上国际电影节,都是撑场面和业内交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