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第271章 奥斯卡来了(2/4)



    这边决断下来,特里弗就开始忙碌起来。

    原本,七大的动作都在背后,很少有媒体能够关注到。这当然有他们的算计在里面,媒体现在对影帝的最终获奖人,并不持太多的争议,西恩.潘被认为获奖率最高,赔率低到几乎没得赚。这样的局面下,丹尼尔如果连桩影帝,鲜明的冲突之下,丹尼尔受到的质疑和猜测肯定是成倍的。

    所谓的盛极而衰,就是从这些改变的议论开始的,对于高高在上的活着的传奇人物,人们总是会试图去把他毁掉的。

    丹尼尔既然决定不后退,当然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所以,媒体在金球奖之后,开始密集报道丹尼尔获奖的可能性。

    “……如果说其它奖项会因为丹尼尔的缺席,而将奖项授予别人,那么奥斯卡,显然不太可能这么做。所以丹尼尔缺席本届颁奖季,在奥斯卡上并没有太多的劣势。相对于西恩.潘优秀但平稳的表现,显然,显著突破了自己,塑造了好莱坞影史一个鲜明形象的丹尼尔,理应获得嘉奖。”——《芝加哥每日论坛报》。

    “奥斯卡在影帝一项上爆出意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就本报记者采用众多奥斯卡评委来看,丹尼尔.桑德勒在过去一年,奉献出的表演更受肯定,《加勒比海盗》的成功和《魔戒三部曲》的成功一样,似乎都在表明,高票房、高商业价值,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好的表演和精彩的人物塑造,这显然是学院一直在追求的目的,将艺术性和商业性均衡考虑,不是将奖项授予一些不为人知的‘佳片’。”——《旧金山纪事报》。

    “……”

    其中最为详细的,也更明确的,当然还是《华盛顿邮报》。在《洛杉矶时报》和丹尼尔团队交恶之后,《邮报》已经成为丹尼尔相关消息的权威媒体。

    甚至,不少媒体人对布莱德利的“谄媚”十分不齿。

    这也难怪,在和《洛杉矶时报》密切合作的时间,双方其实还是彼此估计的,很多时候,《洛杉矶时报》并不会完全将丹尼尔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们始终是以最符合《时报》本身利益的方式来做媒体的。但《邮报》似乎就更关注整体利益,不是单篇报道对媒体本身的利益所在。

    这一点上,确实受到不少人的诟病。

    但布莱德利能够说服《邮报》背后的格拉汉姆家族,显然说明这么做,对他们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不然大家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允许他用《邮报》的利益来做人情。

    F2F还在用户积累阶段,双方的合作还不多。但MB和《邮报》已经就使用《邮报》的电子新闻展开谈判。

    传统媒体越来越受到社交媒体的挑战,现在电子化新闻也受到更多的纸媒的重视,将电子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提升,是衡量各家媒体主编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和MB展开密切合作,当然是《邮报》的一个绝好的转型契机。

    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事情。

    一个千万级的客户群,而且很大一部分是没有订阅报纸习惯的年轻人,能够面向这群人开战《邮报》的新任务,不论如何,对于布拉德利来说,都比抓住丹尼尔来炒作销量来的重要,这也完全可以解释,《邮报》在处理丹尼尔新闻时,为什么几乎对丹尼尔团队“言听计从”。

    不过是四个字:利益所在。

    当然,丹尼尔团队和MB的密切关系,也让布拉德利多少看出来一点意思。

    外界传闻,丹尼尔和硅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也不仅仅指他掌握了不少苹果公司的股票。

    《邮报》在奥斯卡前夕,将丹尼尔入行以来塑造的各类人物详细描述,赞叹不佳掩饰,几乎将他描述为一个将商业和艺术结合的最完美的演员,是好莱坞电影期待走向的代表——艺术片和商业片的矛盾,一直以来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