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的猎人往往以猎物的形势出现,根源就在于【跳出框架】。
但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一个懂得框架理论的人,就不太容易再跳进框架之内了。
你知道自己可能会跳进别人设定好的框架,那么就更容易避免【框架】带来的影响。
这就是理性思维,换位思考的源头。
就拿齐磊现在的这件事来说吧!
在廖凡义看来,齐磊打人事件,还有身分曝光,公众天然的带入了富人这个概念。
从而不自觉的开始往“为富不仁、以钱压人、纨绔”这些群体认知和个人判断上带,从而形成对齐磊这个人的【刻板印象】。
而齐磊现在在做的不是解释,解释的效率很低,他要开辟另一个【框架】。
比如,他除了是公司老总,富人之外,还是一个大学生,让公众接受他是一个大学生这个概念。
大学生是什么样的?
年轻,有活力,好冲动!
打个架,还算事儿吗?
如果公众认识到,齐磊是个学生,那么....
一个年轻人,一个大学生,就会开始跳出为富不仁的框架,重新定义刻板印象。
“哦~~~~”
董北国挑着眉,“这么回事儿啊!那和我昨晚想的差不多。”
廖凡义快吐了,大校长,你就装吧!想个屁!你懂啥!?
只见董北国一点也不脸红,“这个理论我明白,说白了就是....”
正好桌上上有一瓶喝到一半的矿泉水。
董校长一指,“在要渴死的人眼里,这就是救命的水。可是,在收废品的眼里,这就是个能卖钱的空瓶子。”
“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立场也不一样嘛!”
廖凡义,“……”
竟无言以对了。
只好硬着头皮,“校长内行了。”
“小意思!”董北国轻描淡写的摆了摆手。
皱眉想着事儿,半天才道,“能管用吧?”
廖凡义不再吐槽,慎重道,“是个思路,但是....不太好说。”
“怎么讲?”
廖凡义,“还是刻板印象,公众的刻板印象已经形成了。不是那么好反转的。”
“再加上.....”
“加上什么?”
“他塑造学生形象的这个过程倒是不难,主要是不能有干扰。”
看着董北国,廖凡义心说,我也别扯什么专业名词了。
“这么说吧,如果他这段时间一直是学生形象示人,加上一些有偏向性的报道,是可以建立框架的。”
“可是,如果这个过程中,那些人再爆出什么其它的负面消息,固化了富人印象,也转移了公众的主意力,那就前功尽弃了。”
董北国凝重起来,“他....不会再有什么负面了吧?”
廖凡义一想也是,才十八,还能有什么负面啊?顶多也就是小孩胡闹的往事,问题不大。
然而,他们想错了。
畅想的新闻发布会只是一个引子。
第二天,仅仅是网络和纸媒开始报道校门采访,齐磊以一个学生身份出现的,甚至有点出言不逊!
可是,这些报道还没开始把公众往“大学生”这个方向引导,另一个大雷又爆了出来。
一个国内知名的粮农企业老总,接受了新京报的专访,讲述了一年多以前,他在尚北经历的一次并不愉快的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