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而且成功的第一步,而且因为这一个好的开头,接下去的步子,也将会很顺畅也很自然。
当然了,这其中以凌巴马首是瞻的大汉军队在凌巴遗留下来的训则的首肯下最早向刘协宣布实质上的完全效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既震慑,同时也增加了刘协地底气,而刘协对军队的调整幅度也是逐渐加大的,对于凌巴在时任用的将领,也大部分继续重用,只是某些部分自然也需要安插进自己的人,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完全就只是为政者、为君者的手段。
也因为其手段的温和和循序渐进,这一系列稳步发展的变动,最终也并没有引发什么排斥和反感,却在实质上进一步大大加强了刘协对军队的控制力。
不过他和凌巴还是有些不一样的身为帝王,行军打仗这种事情,显然还是交给手下大将们出马,至于大将军这个职位,却是被他“永远留给了某个人”了。
自大汉兴平二年起,持续时间长久的南北战争爆发,扬州袁术,与江东孙权虽然各怀鬼胎,但在各自大谋士徐庶和庞统的居中协调下,最终联合在了一起,共同阻挡朝廷大军,至于本身激烈反对扬州袁术的江东水师大都督周瑜,最终还是为了江东利益,“尽释前嫌”,与扬州袁术合作,于鄱阳湖以及长江东端沿江一带,与朝廷新建水师,展开了激烈征战。
同一时期,兵多将足的朝廷却又另遣军队暗中围击扬州袁术。
大汉兴平三年,鄱阳湖水战以朝廷与江东各分千秋、僵持不下而“和棋”暂告一段落;陆战上,却有扬州袁术兵败西逃,于蜀中滞留,南方除江东之外,已全部被朝廷收复,而至于逃亡蜀中的袁术,手下却只剩下雷簿、陈就等人护卫,已再无力掀起什么风浪,只等大汉平定之后,经过一番励精图治,必然使得袁术声名再次减弱,到时候即便其再次出山,亦是无力回天。
兴平四年,大汉天子刘协敬谒泰山,“诏国事书”,令天下海选贤能,意图恢复武帝时期“海选”之潮;同年,江东孙权在张昭建议下,于会稽自封吴王,建都建业。
之后,感于南方除了江东之外,全部寇首,天下统一、大汉再兴真正指日可待,汉帝刘协在宗正仆华歆等人建议下,于兴平五年十二月底再次改元,次年起为建安元年。
大汉建安元年,南北水战再次爆发,依旧是横贯鄱阳湖、长江沿岸流域一带,跨越长江南北两岸,朝廷更在赤壁建立大型水军基地,而江东则兵分两路,由周瑜领水军、孙权领陆军,双方开始大规模水战陆战,朝廷大军演“全武行”,不止原大汉大将军凌府三角架中的“一身是胆”赵云赵子龙独当一面,大汉水师大都督则更是凌巴遗留的一道命令,乃任为被孙策得罪死的江东世家陆家陆逊。
是役,江东名将太史慈、甘宁等尽皆死战而亡,大都督周瑜吐血而亡,鲁肃黯然归隐,而接任水师大都督吕蒙,却最终因火影卫反间计成功被吴主猜忌,也不得好死,而后被汉军围困建康三月有余的江东孙权退吴王位,王世子孙皓继之,而后上表投降朝廷,汉帝刘协受之,下诏封孙氏世代承继吴侯,但孙氏一族却被迁入荆州,且在大汉忠勇义卫国公、荆州牧凌巴凌子卫之子凌飞看护之下,有文武双全的凌飞在,谅他们也翻不起什么大浪;孙权却是在襄阳居住三年后便郁郁而终。
此外,各处逆贼一一平息。
不过在此同时,大汉也依照大将军在时注意恢复饱经战乱的中原,稳固政权、处理内政,安置人口、分配田粮,此处无需再表。
及至建安十年,蜀中发现袁术尸首,却是被蜀中土着所害,一代枭雄,竟然落得如斯,可谓可笑可悲可叹。
建安二十一年,汉帝刘协年已近不惑,有感与中原多受战乱,而今当以休养生息为主,并恢复汉室昔日荣光,却也并行打压世家大势,令其不得作乱,尔后改元建业初年。
建业元年,皇帝刘协泰山封禅,志比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