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第二百七十七章 山东大旱(十四)(2/3)

钱不足,只能如此了。而且,接下来可能就连陈米都买不大起了,因为开拓队衙门为了买米这两年都将银钱耗光了,就连台湾银行都没有充足的资金采买了。再说现在各地大搞毁桑改粮活动,就连一些边角坡地都种上了豆子什么的杂粮,丝茶棉麻产量锐减,能拿来与荷兰人贸易的商品数量也随之大减,这生意也是没得做了,难,是真难啊!”

    其实,闵鸿贵刚才说的也没错,经过去年一整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粮食疯狂大采购,目前存银基本已经耗尽,更何况黑水、登莱、南方三大藩镇的负担本就很重(养了那么多官员和军队),压根没什么余钱继续采购粮食了,就连被当做现金奶牛的台湾银行也因为贸易规模下降而有些吃不住劲,因此这会大家都已经有些一筹莫展的感觉了,自力更生开荒种粮成了唯一的选择,或许这也可以更好地解释今年以来东岸人为何满世界寻找可以安置灾民垦荒的地盘,实在是因为没钱了啊。

    目前,承担了大部分粮食采购任务的南方开拓队(因为他们相对来说最为富裕)队长江志清,已经召集辖区内各县维稳会的会员们(多为地方富商、豪族)开会,打算向他们商借一部分银两,以继续向荷兰人采购粮食,毕竟在粮食收获前还是需要大批粮食填补缺口的(开荒初期也需要大量粮食支撑);同时,继续在三大藩镇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地带垦荒种植,如果不行的话就去外面想办法,总之是尽一切可能增大粮食播种面积,因为天知道旱灾、蝗灾还要持续多久,总是花钱买粮也不是个办法。

    宁波府一带展开对外贸易多年,参与者多为地方维稳会的会员们,虽然贸易中的相当一部分利润被台湾银行拿走了,但这些会员们手头依然落下了不少银钱,多年积累下来其总数也是相当可观的。因此,这会江志清便把主意打到了他们的头上,即要求这些富商大贾们借“几十万元”给南方开拓队政府,用于向荷兰东印度公司采买粮食,填补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上半年的粮食缺口。

    老实说,这种“粗暴”的捞钱方式是很让当地士绅商人们反感的,更何况这数量还是几十万元之巨,这就更让人感到肉痛了。一个县的维稳会才几个人啊,宁波府又才几个县啊,算下来即便是不发达地区(即参与对外贸易的程度较低)的普通维稳会会员,也得出个几千元,更别提鄞县、奉化、定海这些富裕县的豪商们了,几万元是跑不了的,因此这几乎引起了各县头面人物的一致反对。

    尤其是去年东岸才刚刚强制推行毁桑改粮行动,并且粗暴地出动军队镇压公然唱反调的士绅,这些维稳会会员们的心里本就积累了很多不满,这次居然还要从他们这里“借”——说是借,其实大家都明白有借无还——几十万元现银,又不给什么说法,这叫大伙如何忍得下去?于是,这次各地士绅们分外团结,四处勾连之下竟然同声出气,除几个胆小怕事或利益纠葛甚深的商人低调借了数万元给南方开拓队政府外,其余人竟然一毛钱也不拔,让江志清有些生气,同时也有些警醒:这宁波府各地的维稳会会员们,是不是太过团结了一些?这对东岸人的统治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miào.*bi(.*)gé△≧,

    因此,这次江志清打算将借钱和整顿维稳会两件事一起办了。如果有必要的话,那么上些手段也是在所难免的,毕竟掌握刀把子的可是东岸人,而不是那些士绅!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去年这些士绅商人们已经在毁桑改粮事件中吃过一次亏了,怎么还这么不涨记性呢?难道真的是善财难舍吗?钱财难道比身家性命还重要,还是他们觉得掌握在手头的各县团练局的几百团丁能够和东岸大军抗衡?真真是无法理解!

    不过无论如何,借钱之事涉及到山东大量饥民的生死存亡,这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登莱开拓队队长梁向俭认为“人命关天”,要“尽量救活每一个来到登莱的灾民”,要“尽量保留民族的元气”,对此江志清也是比较认可的——若不是消化能力有限的话,他甚至想派人去同样遭灾的广东潮州、惠州,湖北东部一带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