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二,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军士叛降于晋,晋王李存勖乃亲征出兵太行黄泽岭(今山西左权东南),又袭德州(今属山东)、澶州,梁军连战皆败。次年春,梁末帝命王檀率军3万北上,直奔太原,企图袭取晋军基地,但为守城军击败。
贞明四年(918年)八月,晋王李存勖从魏州举兵南下,想要灭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十二月下旬,晋军至胡柳陂(今濮阳西南),贺瑰率梁军跟踪而至,两军激战,梁军骑军王彦章败,西逃时冲散了晋军的西线部队,晋名将周德威战死。晋将李嗣昭、王建及率骑兵冲击梁步兵,梁军惨败,伤亡近3万。但晋军也因此战元气大伤,梁晋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
龙德元年(921年)春,晋王李存勖正拟称帝之际,镇州王镕为部下张文礼所杀。张文礼勾结后梁与契丹。晋军进围镇州时,梁军袭击晋军,却反为晋军所败,死伤二万多人。
龙德三年(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唐,是为庄宗,史称后唐。
后梁龙德三年、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闰四月末,后唐乘后梁西攻泽州(今山西晋城),派大将李嗣源率骑5000袭郓州(今山东东平),次日清晨占之。后梁启用王彦章为帅,段凝为副帅,调集精兵10万北讨后唐。唐庄宗亲自率军与梁军苦战于杨刘(今东阿)。后王彦章兵败中都县(今山东汶上)被俘斩。
先就以朱温建立的后梁说起,俗话说,父做事如此,子做事也如此!
朱友珪弑父篡位,引起了朱全忠诸子的气愤与不满,他们想方设法,要取而代之。对于朱友珪的这种状况,明眼人都很清楚,知其必败无疑。宰相敬翔称病不出,朱全忠的养子朱友谦传檄诸道,问罪朱友珪,并以河中镇归降了晋王李存勖。后梁宿将杨师厚,素为朱全忠所猜忌,这时也乘机占据魏博。朱友珪不敢得罪,只好承认既成事实,任命其为节度使。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朱友珪当然不愿轻易接受其摆布,他令杨师厚入朝商议军情,想借机铲除,以绝后患。杨师厚率精兵万人入洛,朱友珪见状,哪里还敢动手,只得厚赐遣送归镇。在这场斗争中,朱友珪非但没有得利,反倒示弱于人;杨师厚更加骄横,对于朱氏诸子视若草芥。
朱全忠的第四子朱友贞,也想夺取皇位,只是苦于没有实力。朱友珪命他杀害朱友文,他也不敢违抗,只得奉命办事。因此,朱友珪即位后,任命他为东京留守、行开封府尹、检校司徒。这时后梁的另一大臣赵岩有事来到汴梁,朱友贞设宴款待,席间言及皇位之事,朱友贞遂乘机向他请教,如何可以取而代之?赵岩说:“此事易如反掌,成败全在杨令公(指杨师厚)一人,只要得其一言,禁军立即奉命而行。”杨师厚位高权重,禁军将士多为其部下,又占据魏博重镇,精兵猛将多在其掌握之中,所以赵岩才劝朱友贞结好于杨师厚。赵岩当时也在禁军中任职,返回洛阳后,便把与朱友贞商议的内容告诉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袁象先,得到了袁的支持。朱友贞又派心腹马慎交前往魏州见杨师厚,答应事成之后,赐给劳军钱五十万贯,并许愿杨师厚可以再兼领一个藩镇。杨师厚犹豫不决,对其部下说:“我与友珪君臣之分已定,今无故改图,别人又会怎么议论我?”马慎交劝喻说:“友珪以子弑父,天下人皆知,友贞是太祖至亲之子,仗义讨贼,名正言顺。如果一旦事成,令公又如何相处?”杨师厚醒悟,决意支持朱友贞。于是他派人入洛阳,密与赵岩、袁象先等商议举事计划。
得到杨师厚的支持后,朱友贞便放心大胆地行动起来。在此之前,龙骧军的一个军官在怀州反叛,搜捕其同党的行动四处进行,朱友贞派人潜入其军中,散布谣言说:“友珪因为龙骧军曾经发生过叛乱,此次把你们召到洛阳,将要全部坑杀。”当时左右龙骧军驻扎在汴梁,朱友贞伪造友珪诏书,调其入洛阳,然后借机煽动龙骧军起事。龙骧军将校闻知这个消息,非常惊恐,纷纷到朱友贞处,向他请教逃生之路。朱友贞乘机煽动他们起兵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