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kushuxs.net
天下局势糜烂,人皇气运衰竭,大有江山不稳、朝代更迭之象,不仅无数仙佛入世修行,意图辅佐人皇,加持功德,就连诸天圣人也是蠢蠢(欲)动。
截教元气大伤,根基被挖,不仅与佛门有难解的仇,即便与原本同气连枝的人、阐二教如今也是势同水火,更是无暇顾及人间动荡。
人教教主稳坐钓鱼台,不管谁是人皇,也绕不过教主,因此似乎不担心,颇有顺其自然的意思。
阐教教主元始天尊因为弟子叛教入佛,而且与截教关系骤然紧张,也没有对人间界加以关注,所以这样就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
在这一时期,同样出现一位大贤,就是孟轲,继承儒门道统,充当急先锋,与人争论,逻辑严密,尖锐机智。
读书,神明自通,居然凭借胸中一股正气,修炼出【浩然正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儒门初显大兴气象,但是未能引起各诸侯注意,因此尽管属于显学,但是还不如其他学派兴盛。
且说法家分三派。
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
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
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
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申不害在韩国昭侯支持下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15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也有所增强。
但实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较正确,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
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
慎到则在齐国稷下学宫坐了大夫,虽然讲学多年,却是未能主政一方。
唯有商鞅西入秦国,一展所能,使得弱秦逐渐强大起来,有了争霸天下的实力。
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当为少昊氏之后,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
西周王朝周幽王之子宜臼敌通犬戎,犬戎攻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犬戎大军盘踞于镐京,王子宜臼召集诸侯勤王,秦襄公与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共襄义举,驱犬戎,保社稷。
宜臼即位为周平王,平王慑于犬戎之威,决意东迁洛邑以避其锋,秦襄公为周王室开路,护卫周王至新都。
平王因秦襄公之功,始封秦为诸侯,并许之“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当时周平王所谓的封地,实际上被犬戎占据,平王许诺:只要秦国把犬戎驱逐出去,所得的土地就是秦国的领土。
尽管开的是空头支票,但是毕竟取得了来自周朝王室赐予的合法名义,仅仅20年后,秦襄公以及他的儿子秦文公就让这个支票兑现了。
随后五代国君励精图治,驱逐犬戎,开辟疆土,到秦德公时,初步国力达到诸侯国的水平,成为西方新型强国。
但是西地贫瘠,经济薄弱,秦国一直国力远低于其余强国。
秦穆公之时,周旋各大国之间,为秦国发展壮大争取了有力时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shu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