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中心思想的,外面包裹了一层一层的假象,需要我们去深入揭开。
第一回最后说到,鸿蒙开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严格来讲,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人刚诞生的时候,是什么身外之物事心性都没有的,唯有本能而已,那么要想改变世间的顽空就需要先悟了什么是空。顽空,玄机很深,包含万象社会人生的复杂,很难用言语表达,吴先生勉强用了顽空这个词。就像老聃说的道,勉强用道字来代替;还有乔达摩悉达多说的空,这三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道理,不过道和空都是指的纯自然之道,是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消极客观维持一切和过度唯识唯心主义强调主观改变一切的理想。而顽空却是任其自然却而然产生的却是和佛道的理想形态截然相反的后果表现形式。
这也说明吴老爷子这人,虽然和老孔释耶等人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更加务实。很了不起的明朝人物,窃以为其境界要明显高于同时代的王守仁,只是其命运和人家王阳明大家相比要坎坷无奈多了,甚至都没法比较。
这两人很有相同之处,孔孟陆朱,黄老玄学,君释道儒等等方面的知识都丰富无比,尤其是心性修持方面的看法见解更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王阳明崇儒事君,老吴伤心之余便重儒轻君。
接着看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拜师了,老师先让人教其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便是七年啊。一日,祖师登坛开讲大道。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这一堆的描写肯定是讲了儒道释三圣的共同之处,什么共同之处大家都知道了的,不说了,就只说下,天花乱坠什么的,呵呵,很委婉啊,就差用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来描述了,明明是沙门,偏要掺儒道。
这猴儿听着高兴,引起祖师注意,问来了多长时间了,竟然能听懂这瞎扯之音。悟空说不知时节,唯吃了七年桃子。蒙谁呢,真不知道么?不过如来后来也说了,咱们这西牛贺洲啊,是向来不知年月的。菩提老师便说那是烂桃山,想学甚么道?呵呵,这不是影射玄奘法师当年在印度那烂陀寺两度加起来混了差不多七年么。
师徒两个就一通白活啊,这个不学那个不学,祖师专拣那些欺骗小孩糊弄皇帝甚至伤天害理的玩意儿逗孙悟空。猴儿现在那是个老实人一心想长生啊,这些哪肯在意。祖师便设下盘中迷,走了不理弟子们了。这里有意思,猴儿就体会到祖师的用意了,真叫个善聆音明察理见貌而辨色也,这里凯撒引用了第九十三回孙悟空的话了。
然后须菩提和孙悟空还演了一场戏,悟空说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师傅答应传长生之道,这里要注意的是,孙悟空这是书里第二次刻意描写给须菩提下跪磕头。
这里吴先生已经告诉大家,后来的什么六耳猕猴是不存在的,或者灵明石猴和六耳猕猴其实是一只猴儿。甚至表达出了这个或许须菩提也是不存在的,或者须菩提和如来就是一个人,再还有一个更是耸人听闻的可能性,那就是孙悟空和须菩提可能也是一个人。
最后一个观点可能性是最荒唐的,但是,须菩提以什么著称,解空,他不悟空怎么解空?擅长解空就见个猴儿便让人家悟空?这两千多年前的真实须菩提乃婆罗门族之子,相当聪明,但是性格恶劣,抱怨愤恨之心太过,让别人讨厌。自己便离开家躲入山林。说是山神告之佛在哪里讲道,见面后,佛陀说了你太嗔恨,须菩提下跪忏悔领罪离去,机缘巧合之下,证得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后来见到佛陀,佛陀大喜,也是让须菩提来到自己的房室,问了其父母同意不,人挺聪明的哈,最终成佛之弟子。后来两人在其他弟子面前一问一答的,别人都听不懂空,唯有佛陀和须菩提能彼此领会。这什么须陀洹果还有阿罗汉果不正是对应了蟠桃果和人参果吗?但是前两个果和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