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器材还是使用手册,都是专业词汇和缩写,好在他早有准备,来之前已经让机器脑背了词典。
安峰的目的就是培育适应能力超强的转基因葡萄,让顶级葡萄树长满加州大地,彻底改写红酒市场。大有拳打法国波尔多,脚踩澳洲雅拉谷之意。
他的实验很简单:重复已经成功的研究。先提取所需要的目标基因,与运载体结合,重组DNA,然后导入受体细胞,花很长的一段时间去筛选目标基因——这是实验里唯一有难度的,因为它不需要技术而是耐心。次世代技术再强,也无法帮他增强耐性,这里面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安峰虽然懒,但不会半途而废,他只要耐着性子,迟早会找到目标基因。最后通过PCR仪进行大面积增殖,获得所需重组细胞,储存到培养基内。接下来就可以离开实验室,后续很多步骤都能够在家里完成。
整个过程持续了好几天,安峰觉得有些慢,但参考其它葡萄转基因技术动辄两三年的研发时间相比,他恐怕是史上最快的。晚上住酒店,白天就去实验室窝着,重新体验了高中时的忙碌生活。
办公室门被敲了两下,安峰正在台式基因枪前忙碌着,头也不抬的说:“请进!”
虚掩着的门被推开,一名穿着白衬衫,一头黑发,戴着眼镜的中年白人走了进来,手里还捧着一杯咖啡。
安峰回头看了一眼,微微点头:“下午好,麦克。”
“你也是,安。”对方说。
“抱歉,我的实验到了关键时刻,请随意。”安峰说了这一句后,继续埋头于自己的工作中。
“没关系。”对方很客气的说。说来也巧,麦克·凯斯是一名生物研究专家,专门从事生物细胞的研究工作,对世界难题——癌细胞有很深的认识。一次偶然,他进错了实验室,遇到了埋头苦干的安峰。
也就是这次偶然,他们聊了几句,起初他没把安峰放在眼里,只以为他是学校里某个勤奋的留学生,因为华裔总是很勤奋,虽然沟通能力不强,但埋头苦干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凯斯随口问了一些,谁知对方懂的不比自己少,而且看他的实验和理论,怕是比自己还在行。
自己做了几十年研究,难道还被一个年轻人给比下去了?凯斯有意无意的谈及其他话题,把内容往高深方向引,谁知此人的表现一如既往的轻松,理论和实验数据脱口而出,而且有一些结论看起来……更准确?
后面凯斯跑去让做这个课题的同事验证后,还真的发现了计算误差,修改过来后,答案更趋向于那个叫布鲁斯的华裔。凯斯震惊了,他忽然想起以前一项无聊的调查,说是科学家获得重大发现的黄金年龄在25-35岁之间,统计的美国籍诺贝尔获奖者,他们获得博士学位时,平均年龄是25岁左右。
这样安慰自己,心态就平稳多了。
倒是安峰完全不知道自己修改那项课题数据对其他人的震撼,当时他只想快点筛选目标基因,打发这个烦人的老家伙,没想到反而给缠上了。无奈,他只能在闲暇时刻和凯斯聊一些与细胞基因学有关的内容。
也许是天意吧,安峰进行葡萄转基因的工作时,触及了同属一大类的生物工程,因此扯上了关系。按照机器脑理解的“规律”,这样做更能够挖掘出关联知识,因此生物基因,细胞学的知识就有了。
“Oh,yes!”安峰忽然欢呼一声,把喝咖啡的凯斯也吸引过去,只见他满脸的笑容,喜不自胜。
“我成功了!”安峰难得主动打开了话题。
“恭喜你!”凯斯说。
安峰激动的把重组细胞取出,现在只剩下利用PCR仪将它复制到一百亿至一千亿倍,然后.进行细胞组织培养,把目标细胞装在培养基里面,带回自己的实验室里,慢慢等待它们成长,发育……最后丰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