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已过了百年,这一百年里,大宋历代先帝和贤臣,无不依依北望,盼燕云回归汉土,最终却只能含恨而终,难瞑目于泉下。”
赵颢转过目光,感慨又自豪地拍了拍赵孝骞的肩,道:“自己的儿子,老夫向来不愿在外人面前夸赞,不过这几年大宋的变化,老夫不得不腆着脸夸骞儿一句,大宋幸好有你。”
在座的宰相使相们也纷纷点头附和,众人神情严肃,并无半点玩笑之意,显然都不觉得赵颢夸自己的儿子有何不对,他说的每个字都是实话。
赵孝骞倒是被一众老头儿的夸赞弄得有点脸红,不自在地扭了扭身子,道:“诸公谬赞了,小子何能,怎配让大宋有此变化,无非是官家的英明决策,以及在座诸公的辅佐帮衬,才教大宋具此气象。”
“这份功劳我可不敢厚着脸皮受领,会折寿的。”
语气一顿,赵孝骞起身端起酒杯,朝众人敬了一杯。
然后赵孝骞说起了正事:“此次收复燕云,事关大宋国运气数,官家旨令我为主帅,我不得不全力以赴,纵是战死沙场,也不能兵败而归。”
“今日小子斗胆邀请诸位相公,是请诸公买我几分情面,大军出征后,朝廷一应粮草军械甲胄战马等后勤,小子便拜托诸公了,千万不可拖延耽误,而令前线的将士们军心动荡,贻误战机。”
章惇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肃然道:“老夫忝为宰相,必亲自督查粮草军械一应辎重,我等皆知官家何等重视收复燕云,朝廷上下必尽全力,免子安后顾之忧,前方战场上,子安尽管放手一搏。”
另外两位枢密院的大佬曾布和安焘,这时也点头附和。
“子安放心,我等皆是大宋臣子,自知轻重缓急,子安率军出征的那一日起,收复燕云便是朝廷头等的大事,天下任何事都要为收复燕云无条件让路,谁若敢在后勤方面贻误战机,莫说官家,我等也容不得。”
曾布微笑道:“子安出征后,枢密院将在汴京和燕云之间增设百余座快马驿站,专门传递前线军报,任何关于燕云的军报皆是八百里加急,枢密院接报之后也会第一时间批复解决,呈报官家。”
一直未说话的户部尚书蔡京也捋须笑道:“粮草一事子安尽管放心,早从去年开始,官家已有意囤积江南粮草,从汴京到真定府沿途的城池官仓里,也都满仓以待,大军随时可征用。”
赵孝骞由衷地笑了。
出生在这个时代,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不幸的是,大宋终究还是文官士大夫的天下,那些怯懦,内耗,自私等毛病,朝廷一个都没少。
但幸运的是,朝堂两党之争,多年来乌烟瘴气的情况下,大宋却仍然是富足的。
莫小看“富足”二字,认真说来,这两个字不知给赵孝骞带来多大的方便。
打仗打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经济代表着战争期间的粮草,军饷,兵器甲胄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靠钱堆出来的。
没钱怎么办?只能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来搏一把胜利的概率。
如果大宋是个穷国,赵孝骞想要收复燕云,最少要多等一二十年。
有了充足的粮草军械,殷实丰富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持,赵孝骞才毫无后顾之忧,能够全心地将注意力放在敌人身上。
今夜赵孝骞在王府设宴款待朝堂诸位大佬们,目的便在此。
对大佬们客客气气,请他们买自己几分薄面,将来大军出征,后勤方面多帮自己上点心,莫让三军将士饿肚子。
见殿内众人皆一脸严肃地保证,赵孝骞满意地笑了。
其实大军出征,事关重大,今夜纵是不宴请诸位宰相,他们也不会在后勤上给自己使绊子。
不过宴请众人是人情世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