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第四百六十六章 辽宫激辩(1/3)

最新网址:m.kushuxs.net
    苏轼这封信对赵孝骞来说太震撼了。

    他突然明白了这个时代真正的文人的底色,那是一种纯粹的,超然的,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

    如苏轼这样的人,在文坛上成就斐然,可以说的名垂史册,然而偏偏如此耀眼的才华,却是他们自己最不在乎的优点。

    他们所求者,仍是治国平天下,一遂青云之志。

    文坛上的成就,根本不是他们的志向,所以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文豪,终其一生都在怨叹怀才不遇。

    这一世,苏轼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赵孝骞。

    赵孝骞给了苏轼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对赵孝骞来说或许并不起眼,不过出国当一回使臣而已,把该聊的事情聊完就回来,是个人都能干。

    然而苏轼却分外珍惜这个机会,他要把“使臣”这个职业玩出花儿来。

    信笺上墨香依旧,苏轼的字迹潇洒飘逸,字如其人。

    赵孝骞认真读了几遍,放下信笺,长叹口气。

    “汉使”,苏轼提到了这个字眼儿。

    众所周知,汉使是非常剽悍嚣张的,对汉朝时期的番邦异国来说,汉使简直是煽风点火,惹是生非的代名词,跟索命的无常一样,不同的是,他们索的是整个国家的命。

    汉使所过之国,没事都要给你整点事出来,原因无他,我大汉看中你们国家这片土地了,打算把它搞到手,国君识相的话自己双手奉上,不识相的话老子死给你看,老子若死,汉兵即至,可灭国矣。

    五千年的华夏民族爱好和平,唯独汉使不爱好和平。

    赵孝骞依稀明白苏轼想干什么了。

    “效仿汉使?”赵孝骞喃喃苦笑:“大哥,别搞啊……”

    苏轼是什么人?文章诗词方面,说他是宋朝第一人绝不为过,前世背过他多少豪放的诗词,这样一个才华闪瞎眼的人,居然要效仿汉使……

    赵孝骞突然觉得,自己对千年后的教育文化界犯了弥天大罪。

    看看他提的人名。

    “傅介子”,汉昭帝时出使楼兰,宴席上拔刀斩杀楼兰王,并以大汉使臣的身份另立新王。

    这特么是使臣该干的事儿?

    “安国少季”,这位就更离谱了,出使南越国时,竟与南越国的太后私通,还打算谋朝篡位,结果失败被杀。

    苏轼在信里提到安国少季,赵孝骞都不知他怀了什么心思,更不知道苏轼在辽国到底经历了什么,感觉信息量很大……

    明白了苏轼的心思,但赵孝骞只觉得很无语。

    大哥,现在不是时候啊!

    拒马河一战之后,辽国撤军,宋军休整,不宜再对辽国发起新的战争,这是赵孝骞判断了宋辽两国的形势后,做出的战略决策。

    “战略”俩字,是不能随便更改的,更不可能为了某个人而更改。

    而苏轼,是打算效仿汉使,以自己的生命为筹码,给赵孝骞提供一个名正言顺的出兵征伐辽国的理由。

    这就是古代无法即时通讯的坏处了,赵孝骞的战略决策,苏轼远在上京根本不知道,大约宋辽之战的结果传到了上京,苏轼对宋军的实力有了底气,于是果断决定再给赵孝骞送上一个出兵的理由。

    现在怎么办?

    赵孝骞唉声叹气,苏轼在上京作死,赵孝骞只能想办法营救他,不然他死了都白死。

    于是赵孝骞当即叫来的赵信,面色严肃的嘱咐他。

    “派人快马送信给甄庆,暂停结交辽国权贵,皇城司布在上京的眼线全都发动起来,全力营救苏轼,他少了一根汗毛都不行。不管他愿不愿意,绑都要把他绑回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shu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