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来小说网

第四百六十三章 心灵导师(2/3)

火。

    耶律洪基的这个爱好太昂贵,这也是导致辽国渐现颓势的原因之一。

    早年间,耶律洪基一度也是苏轼的粉丝,对苏词尤为欣赞,从大宋得苏词一首,常常爱不释手,掩卷伴眠。

    可惜耶律洪基不仅是粉丝,同时也是辽国的皇帝。

    作为皇帝,他无疑是冷静的。

    爱豆再牛逼,他也不可能变成脑残。耶律洪基知道,爱是克制。

    苏轼这次出使辽国,耶律洪基从头到尾只召见了他一次,然后将苏轼安排在馆驿住下,从此不闻不问。

    然而令耶律洪基奇怪的是,以宋辽如今的关系,基本已是双方不宣而战的敌国了,而苏轼这位宋使却留在上京迟迟不肯归国。

    这是啥情况?

    耶律洪基想不通,咱们两国都交战了,你还赖着不肯走,难道等我辽国给你发俸禄?你是宋国的官儿啊,疯了吧你。

    赵孝骞赴任真定府后,两国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耶律洪基忙着与朝臣商议对付宋军,一时竟将苏轼这位宋使给忘了。

    而苏轼呢?

    他在上京过得很快活,因为粉丝众多,每天都有很多人堵馆驿的门,有辽国文人登门求教,也有高傲者要求与苏轼辩经,更多的却是上京权贵的千金小姐,以及青楼的花魁娘子们。

    苏轼身负使命,无心风月,后来辽帝召见过后,苏轼不知为何却换了性子,开始小批量地会见粉丝。

    后来粉丝听说苏轼愿意见他们后,顿时又在上京造成了轰动,于是各方粉丝纷至沓来,馆驿门前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苏轼也不摆架子,每日固定时间会见一批粉丝,大约一二十人左右,粉丝们狂喜,苏轼也一脸应酬式假笑。

    后来苏轼与辽国的权贵们频频饮宴,青楼买醉,不知不觉间,苏轼好像已融入了辽国的社会。

    可是,仍然没人知道,苏轼为何赖在上京不走。

    直到数日前,上京传出一个消息,耶律淳兵败真定府,宋国郡公赵孝骞率部与辽军交战,五万辽军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上京,辽人的天都塌了。

    街头巷尾,朝堂寺庙,都在议论宋辽这一战,辽人无不悲愤长叹,或是跳脚大骂耶律淳和赵孝骞。

    辽国兵败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苏轼的耳中,听说赵孝骞率部全歼五万辽军后,苏轼在馆驿里仰天长笑,笑声数十息而不止,笑到最后,苏轼老泪纵横,嚎啕大哭,跪在院子里,面朝南方汴京方向三拜。

    时局到了这般时候,苏轼还是没走,每日仍热情地会见粉丝,与辽国的文人们高谈阔论,与权贵们饮宴狎妓,乐不思蜀。

    后来,馆驿的下人们专门腾出了一间大屋子,里面摆上了矮桌和蒲团,苏轼会见粉丝的方式也变了。

    苏轼变成了苏老师,他开始给辽国的粉丝们上课。

    学生是经过苏轼挑选的,大多是一些慕名而来的权贵子弟,还有一些不懂中原文化的将门之后,以及少许权贵千金脑残粉。

    这些学生有一个统一的特点,他们的父辈都当权,而且整个家族的文化都不高,对中原文化尤为陌生。

    能被名满天下的苏学士亲自授课,对辽国这些大老粗权贵来说,那是何等的荣耀。

    这时辽国的权贵们都忘了苏轼的宋使身份,一个个喜笑颜开,严厉勒令被苏轼选上的学生必须上课,但凡敢迟到早退旷课,皮都给你扒了。

    辽军兵败数日后,苏轼坐在馆驿的课堂里捋须,面容沉稳。

    学生们陆续进来,朝苏轼行礼,口称“夫子”。

    苏轼淡淡地回应,所有学生到齐后,才浅啜了一口茶水,清了清嗓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