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颖可不能让这个便宜儿子热血上头。
一心只想着忠君报国。
然后被全部士族被视为敌人。
想要清除眼中钉,那些人可是绝对不会手软的。
余颖很明白异类的下场,必然是被其他人群起而攻之。
她从一开始就想着,怎么让原主的孩子活下去。
至于其他人想要做什么,余颖并不能管。
为了完成任务,她让他们兄妹两个人好好读读史。
绝不能把孩子救出来,他自己就一头扎进改革的大坑里。
在很多改革中,不是施政方针不好,而是总有歪嘴的和尚念坏了经。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更多的人支持改革,说什么都是白搭。
想要改革成功,就要让整个社会有更多的人清醒过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改革的方向。
那么,这种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那是大势所趋的成果。
可现在的情况,并不是改革的良机。
没有那个氛围。
不单单余颖是这样认为。
就是皇帝本人也是这样认为。
他感叹了一番,放海澜回家去。
他心里是有点遗憾的。
海澜太过稳,一点也没有什么热血。
根本就没有问一下是不是要改革一番?
也许是看出来其中的风险。
可惜啊!
他明白,海澜不会成为他手里的一把刀。
因为他的母亲不会愿意的。
那个女人活得太过明白,绝对不会让儿子冒风险。
她在海边,在军中都算是颇有些名气。
说起来,海氏的功劳真的不少。
所要的赏赐也是另有作用。
并没有留给她的孩子。
皇帝转念一想,有些明白她的想法。
海澜作为官员,尽心尽力做事自然会晋升。
如果他本身就不怎么适合当官,还是在比较位置低的地方,比较安全。
至于女儿要嫁进皇家,根本就不用担心地位问题。
还不如用皇家的赏赐,给予更需要的人。
也算是替海家积福,提升一下名声。
海家的名声现在真的很好。
这一点皇帝是承认的。
皇帝不好动海澜。
好在是海家人少,皇帝不会害怕。
海家还一直缴纳全部土地税款,怎么看也是大大的良民。
皇帝觉得总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和海家一样交税。
因为他可是打听过了,在百味书院里,就曾经提到国税款问题。
也许会有一天,百姓们也会和海家一样的想法,依法纳税,这需要教育。
这些年来,唐王的庄子里也开始缴纳税金,他们早就经过了洗礼,怎么挣钱。
他们也发现,虽然国人都喜欢当地主,但不得不承认土地的出息并不高,最大的败笔就是比较靠天吃饭。
一旦天不下雨,必然是旱得不行,那么田里的庄稼是绝收。
雨下多了也不成,那是涝了,也是绝产。
要是没有科学种田,产量什么上不去。
可以说种田不会发大财。
认认真真种田,也能走上小康就算是不错。
跟着余颖种田的其他人,之所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